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力学   6篇
数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通过分析曲线曲率的定义,指出传统梁挠曲线微分方程推导的理论基础是连续介质力学中的Euler描述,而固体力学一般采用Lagrange描述,基于此介绍了直接采用曲率定义推导梁挠曲线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供教师或学生以后学习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二维系统传递矩阵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薄板横向振动的振动特性问题为例提出了二维系统传递矩阵法. 从质点和无质量梁的传递 矩阵出发,建立了按列排列的薄板子结构的传递矩阵. 用二维系统传递矩阵法获得了整个板 的总体传递方程,从而可得到板在任意一种边界条件下的特征方程. 数值求解了两种情况下 薄板横向振动的固有振动特性. 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用于研究类似薄板的二维系统的 动力学问题,且无需建立系统的总体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3.
基础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组3年中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摸索总结,结合理 论力学课程教学实践,阐述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理念、内容、方法与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的收集和存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海量表现形式复杂的数据涌现。针对同一对象从不同途径或不同层面获得的特征数据被称为多视角数据。多视角学习是利用事物的多种视角表征进行建模求解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它一般需遵循两个原则:1)一致性原则;2)互补性原则。近年来,多视角学习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多视角学习算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多视角学习面临的挑战及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课程的重要保证。以基础力学课程为背景,从主观修养和客观技巧两个方面探讨了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指出了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观修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详尽阐述了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内容组织在客观技巧上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以及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6.
针对同一对象从不同途径或不同层面获得的特征数据被称为多视角数据.多视角学习是利用事物的多视角数据进行建模求解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多视角数据共同学习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学习效果,因此许多相关模型及算法被提出.多视角学习一般需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基于一致性原则,Farquhar等人成功地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核典型相关分析(Kernel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KCCA)整合成一个单独的优化问题,提出SVM-2K模型.但是,SVM-2K模型并未充分利用多视角数据间的互补信息.因此,在SVM-2K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间隔迁移的多视角支持向量机模型(Margin transfer-based multi-view support vector machine,M2SVM),该模型同时满足多视角学习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两原则.进一步地,从一致性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与SVM-2K比较,揭示了M~2SVM比SVM-2K更为灵活.最后,在大量的多视角数据集上验证了M2SVM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正清华大学的材料力学(含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从因才施教的角度提出"分层次"教学,同时开展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措施以及成果,均已见之于当时的相关报刊,在校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自1996年开始,我们三校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项目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成果,大大推动了我国  相似文献   
8.
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基础力学课程走出课时压缩的困境并实现层次化教学,因此构建基础力学微课体系有重要意义。首先阐明了构建基础力学微课体系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课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具体步骤,然后基于基础力学的课程特点构建了微课体系各部分的详细目录,最后分别以知识点\动点、动系和定系选择的基本原则" 和\弯曲强度典型例题" 说明了微课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总之,基础力学微课体系的构建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重内容、轻形式,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