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具有纳米结构的铂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聪  任斌  曹婧  颜佳伟  钟起玲  田中群 《化学学报》2005,63(23):2112-2116
采用控电位方波氧化还原法和控电流方波氧化还原法分别成功地制备了控电位粗糙铂(CPRPt)和控电流粗糙铂(CCRPt)纳米级铂电极表面. 通过考察两类电极表面对甲醇电催化氧化的性能, 发现CPRPt和CCRPt纳米级铂电极表面催化氧化甲醇峰值电流密度分别是光滑铂电极的约1.35倍和2.50倍. 采用现场拉曼光谱技术考察了两电极表面的表面增强拉曼(SERS)效应, 发现两电极表面对吡啶吸附均有较高SERS活性, CPRPt电极表面还对有机小分子的解离吸附的拉曼光谱具有特殊的增强效应. 本文初步探讨了两电极表面的SERS机理.  相似文献   
2.
择优生长CdS纳米微粒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恒电流阴极还原法或电流脉冲法在聚苯胺膜、PATP膜、Au膜和ITO基体上制备了CdS纳米微粒膜,并对其结构和紫外-可见吸收等性质进行初步表征。结果表明基体对CdS微粒膜的结构和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BMIPF6离子液体中Au(111)和Pt(111)表面Ge的电沉积行为.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在含0.1 mol·L-1GeCl4的BMIPF6溶液Au(111)和Pt(111)表面均有两个与Ge沉积过程相关的还原峰.第一个还原峰包含了Ge4+还原成Ge2+及Ge的欠电位沉积,第二个还原峰对应Ge的本体沉积.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Ge在Au(111)和Pt(111)表面均有两层欠电位沉积.第一层欠电位沉积厚度平均约为0.25 nm、形貌平整、带有缝隙的亚单层结构.第二层欠电位沉积形貌相对粗糙的点状团簇结构.该欠电位沉积过程伴随表面合金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Au(111)和Au(100)表面非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FSN自组装膜的电化学行为.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和循环伏安法测试表明,在0-0.8 V电位区间,FSN自组装膜未发生氧化还原,均一性好,可稳定地存在于电极表面,并显著抑制硫酸根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和Au单晶表面的重构.在FSN自组装膜Au单晶电极的初始氧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颜佳伟 《大学化学》2009,24(6):57-59
以电解质溶液中氧化态物种和还原态物种的数目作为统一标准对可逆电极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明确,只涉及一个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与多数教材相符合,便于学生对可逆电极的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6.
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结构钴薄膜,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 纳米结构钴薄膜主要由平均粒径为150 nm的钴粒子组成, 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粒径在400~500 nm的钴粒子. 以CO为探针分子, 结合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研究结果, 发现所制备的纳米结构钴薄膜具有异常红外效应. 吸附态CO发生异常红外吸收, 谱峰增强了26.2倍, 测得线型吸附态COL的Stark系数为77.5 cm-1·V-1.  相似文献   
7.
以100 nm的Au粒子为核,抗坏血酸为还原剂,H2PtCl6·6H2O为前驱体,合成了Pt包Au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Au@ Pt)及其修饰的玻碳(GC)电极(Au@ Pt/GC).采用旋转圆盘电极等常规电化学方法,比较了Au@ Pt/GC和商用碳载铂(Pt/C)修饰的玻碳电极(Pt/C/GC)催化O2还原反应活性及耐甲醇性能,发现Au@ Pt纳米粒子在铂用量很低的情况下,其催化O2还原反应活性仍与商用Pt/C相当,而且还具有优良的耐甲醇性能;其催化O2还原反应机理按O2直接还原成H2O的四电子历程进行.  相似文献   
8.
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在HClO4和H2SO4两种溶液中Sb于Cu(111)和Cu(100)电极上的欠电位沉积.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原子排列和强吸附阴离子的存在将明显影响Sb的欠电位沉积行为.在结构较为开放的Cu(100)表面,Sb形成的欠电位沉积层结构也较为开放,并且伴随着表面合金的形成;而在密堆积的Cu(111)表面上,Sb形成了致密的单层结构.又当Cu(111)表面存在强吸附的SO42-时,Sb原子首先在SO42-吸附层与Cu表面交接的新台阶处成核,随后通过取代SO42-向上一层晶面发展,表现出独特的成核—生长行为;而在弱吸附的HClO4溶液中,Sb的欠电位沉积系以在晶面上随机形成一些单原子层高度的Sb岛为特征.在Cu(100)表面,通过SO42-的诱导共吸附,欠电位沉积的Sb原子形成了开放性更大的(4×4)结构,不同于在HClO4溶液中所形成的(22×22)R45°结构.  相似文献   
9.
长链DNA在金基底上的固定化和电化学标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提出金基底上用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胺氯化物(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PDDA)自组装膜固定长链DNA的方法,用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XPS和STM技术进行表征,并对DNA杂交进行电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0.
颜佳伟  商旺火  吴琼  毛秉伟 《电化学》2005,11(2):140-145
本文研究比较Sb(III)在Au(111)和Au(100)电极上的不可逆吸附与还原和Sb的欠电位沉积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基底表面结构不仅影响阴离子的吸附行为和Sb的吸附结构,而且还影响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在Au(111)表面,致密无序膜的SbO+不可逆吸附层还原后基本保持原有的无序结构;而在Au(100)表面,由于SO42-的共吸附,不可逆吸附物种还原后形成(2×2)有序结构.在Au(111)表面上,Sb的欠电位沉积伴随显著的合金化,且因表面有序结构的破坏而形成沟道状二维结构;但对Au(100)表面,由于其晶格和尺寸与稳定的AuSb2合金之(100)面有较好的匹配性,使Au与Sb得以形成有序的表面化合物,从而避免了欠电位沉积过程中的表面合金化问题,进一步体现基底结构的敏感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