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镍镉合金为基底,将壳聚糖滴涂在碳纳米管修饰的超薄碳糊电极表面制成电化学传感器(CTSCNTs-UTCPE),利用循环伏安法(CV)、半微分伏安法研究硝基酚异构体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考察了底液种类、酸碱度、扫描速度、起始电位和富集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与镍铬合金电极、超薄碳糊电极(UTCPE)和碳纳米管修饰超薄碳糊电极(CNTs-UTCPE)相比,由于壳聚糖和碳纳米管的协同效应,硝基酚异构体在p H 5.72的B-R中氧化电流较高。在最佳条件下,传感器对邻、间、对硝基酚的检测范围分别为4.0×10-7~8.0×10-5mol/L,4.0×10-7~8.0×10-5mol/L,8.0×10-7~8.0×10-5mol/L;检出限(S/N=3)分别为2.3×10-7,2.9×10-7,6.7×10-7mol/L。该传感器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可实现对人工水样中硝基酚异构体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2.
在玻碳电极表面修饰碳纳米管,并用多电位阶跃法在碳纳米管表面沉积纳米金制得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膜。通过纳米金和微囊藻毒素-(亮氨酸-精氨酸)抗体之间的吸附作用,将抗微囊藻单克隆抗体固定于电极表面,以牛血清白蛋白封闭非特异性吸附位点,研制了检测微囊藻毒素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利用微囊藻毒素与其抗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构建"三明治"夹心结构的免疫分析模式,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为二抗,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实现了对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在优化条件下,此传感器的响应电流与微囊藻毒素浓度在0.50~12.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0μg/L(S/N=3)。对实际水样进行了微囊藻毒素的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3.0%~10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8%~5.0%。  相似文献   
3.
利用纳米金膜(GNF)和稳定的Y型DNA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良好选择性和较低检测限的DNA传感器.首先将金电极快速氧化后还原制成GNF,利用Au—S键将捕获探针DNA(c-DNA)有效地固定到GNF电极表面,在目标物存在的情况下,将其与标记有亚甲蓝(MB)的指示探针(r-DNA)杂交形成Y型结构.利用GNF独特的纳米性质和形成的Y型DNA结构特点,使MB接近GNF,从而提高了电子传递速率,以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实现DNA特定序列的检测,检测线性范围为1.0×10-12~1.0×10-9mol/L,检测下限为2.4×10-13mol/L.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本方法提高了选择性,减小了背景电流.此外,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CdS纳米粒子为标记物,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循环利用进行信号放大的电化学方法,实现对特定序列DNA的超灵敏检测.利用磁珠固定连接DNA进而连接硫化镉纳米粒子.连接DNA与目标DNA杂交之后,由于切刻内切酶对双链DNA中的连接DNA进行切割,并使目标DNA释放后循环利用,从而大量的CdS纳米粒子从磁珠表面释放.结合磁珠的高分离性能和溶出伏安法的高灵敏性,实现目标DNA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4fM~100fM,检测限为0.08fM.此外,该检测方法具有高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通过设计不同的内切酶和特定的DNA序列,有望用于其他DNA的高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5.
将检测抗体(dAb)和二茂铁甲酸(FCA)固载于二氧化硅修饰的氧化锌(Zn O@Si O2)表面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标记物({dAb-Zn O-FCA}),并将其用于放大电化学免疫分析乳制品中的大肠杆菌(E.coli)。在{dAbZn O-FCA}中,检测抗体用于免疫结合大肠杆菌,二茂铁甲酸作为电活性物质产生电流信号。采用"三明治"免疫分析模式,基于二茂铁甲酸产生的电流信号与大肠杆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了对大肠杆菌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二茂铁甲酸产生的电流信号与大肠杆菌浓度的对数在2.0×102~2.0×106cfu/m 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0 cfu/m L。利用该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对乳制品进行了大肠杆菌的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95.8%~1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