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化学   7篇
晶体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考虑西门子反应器中对流、辐射以及化学反应热三种热传递形式,建立了硅棒的二维轴对称热传递模型。相比于对流和化学反应热,辐射是最主要的传热方式。基于此模型分析了12对棒西门子反应器中硅棒辐射位置和反应器壁发射率对硅棒内部径向温度分布以及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流电加热时,硅棒内部径向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且外环硅棒内部温度梯度要大于内环硅棒温度梯度;降低反应器壁发射率,外环硅棒温度梯度减小,电流密度分布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2.
LaCl3-KCl熔体结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LaCl3-KCl熔体的结构和输运性质, 获得了熔体的偏径向分布函数、配位数、键角分布及均方位移等信息. 计算结果表明, 熔体中存在变形的八面体LaCl63-离子. K 和Cl-离子是熔体电流的主要携带迁移者, 而LaCl3浓度对熔体结构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二氧化钛为前驱体,用电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纳米晶二氧化钛粉体,探讨了TiCl4的水解反应及在电解过程中的电极反应,试验研究了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取和粉体的获得,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可获得易于分散的纳米级二氧化钛粉体.  相似文献   
4.
以四氯化钛和六水三氯化铝为原料,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TiO2/Al2O3复合粉体.以XRD对粉体进行表征发现,以电解TiCl4和AlCl3的混合溶液得到的粉体中,氧化铝主要分布在颗粒的表面.分别电解TiCl4与AlCl3的水溶液,待成胶后再混合而得到的粉体中,两种成分布比较均匀.对复合粉体进行高温处理,在500℃可以得到R-TiO2/γ-Al2O3的复合粉体,而在950℃可以得到R-mO2/α-舢2哂的复合粉体,在1200℃可以得到ALiO5复合陶瓷粉.  相似文献   
5.
对金属铜电沉积过程中的二维枝晶生长现象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沉积时间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外加电压、电解质浓度以及实验温度等实验条件对电沉积产物形貌及其分形维数的影响.分形维数随外加电压的改变呈现不规则的变动,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电沉积温度的升高,沉积产物的分形维数先呈现上升趋势,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后,沉积产物的分形维数则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呈现在波动现象,随着电沉积温度的进一步上升,沉积产物的分形维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金属锌电沉积过程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金属锌电沉积过程中的二维枝晶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外加电压、电解质浓度以及温度等实验条件对电沉积产物形貌及其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大,沉积产物形貌的变化趋势为由开放的分枝结晶向较为致密的生长形貌转变;随着硫酸锌浓度的增大,沉积产物具有分叉结构的致密纤维状枝晶簇和较为粗壮的开放型规则的分叉状枝晶,分形维数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沉积产物的枝晶呈均匀化、致密化,沉积产物分形维数呈明显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虑包括热辐射在内的质量传递、动量传递、能量传递三维模型,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对12对棒西门子多晶硅CVD还原炉硅沉积过程的传热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应用传热模型计算了实际还原过程的总能耗,并与实际生产运行测量值进行比较,相对误差为7.1%,表明传热模型准确可靠。基于DO离散坐标辐射模型,详细分析了硅棒与反应器壁间的辐射换热情况,探讨了硅棒生长过程中内、外环硅棒辐射能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器壁发射率对还原炉内辐射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换热是硅沉积过程最主要的热量传递形式;外环硅棒的辐射能远大于内环硅棒的辐射能,并且外环硅棒的辐射能随硅棒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硅棒辐射能随着反应器壁材料发射率的增大而增大,并采用典型工况数据,计算了不同反应器壁材料发射率条件下的产品单位质量理论能耗。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化学研究方法探讨了在锌电积过程中砷、锑、钴杂质对阴极极化过程的单一和共同影响,得出了单一杂质和三元杂质对锌电积过程影响的动力学方程及参数,并对其极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一元杂质的ZnSO4/H2SO4溶液的动力学参数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而含三元的ZnSO4/H2SO4溶液的传递系数α要比理论值小,说明杂质的存在及其含量的大小、品种的多少对锌电积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章慧  齐爱华  李丹  李荣兴 《大学化学》2022,37(1):220-235
概述了19世纪以来光学活性和手性光谱的发现和发展,着重对旋光色散(ORD)、电子圆二色(ECD)和振动圆二色(VCD)光谱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原理作出介绍。其中特别提及华人科学家徐光宪和徐云洁在手性光谱发展历程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