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物理学   7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诺贝尔生物学奖: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奕玲 《物理通报》1998,(11):14-14
  相似文献   
2.
3.
固体比热的研究是继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之后量子论的又一次成功.1900年,普朗克在推导热辐射定律中第一次运用了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把量子假说推广到光的产生和转化,提出光量子概念和光电方程.然而,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07年,爱因斯坦进一步把量子论用于固体比热,克服了经典理论面临的又一困难,由于在这方面及时地得到了能斯特(Walther Nernst,德,1864—1941)的实验验证和大力宣传,量子论才开始被一些物理学家认识,打开了进一步发展的局面.本文简要介绍固体比热问题的研究经过. 固体比热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郭奕玲 《物理》1990,19(3):137-140
本文介绍了经典理论中电磁质量概念的由来和从Kaufmann开始的实验验证工作,并围绕质量与速度的关系问题,论述了理论和实验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技史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联合发起的“纪念实验物理学重大事件暨物理实验史学术讨论会”于 1988年 5月 30日至 6月 2日在湖南省湘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174人,另有两位美国来宾.会议开幕式上播放了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的讲话录音,宣读了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为会议撰写的“关于重核裂变的回忆录”和虞福春为会议写的书面讲话稿.会上还宣读了国际科学史学会前主席E.N.Hiebert敦授的来信.美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史分会主席L.Badash教授向大会致了贺词.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育之到会并在大会上讲了话. 会议着重纪念迈克耳孙-莫雷…  相似文献   
6.
 在核物理学中,三分裂变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引人注意的课题,因为它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核裂变的机理.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这项研究的进展.早年在居里实验室工作的钱三强与何泽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ieterLeeman,1865-1943)由于发现光谱的磁致分裂现象,与洛仑兹(H.A.Lorentz,1853-1928)共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奖.塞曼坚持研究磁光效应是由于受到了法拉第的启示,因此我们首先介绍一下法拉第的工作.一、法拉第效应的发现大家都知道,法拉第是一位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的一生对人类作了许多贡献,最重要的应该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他本着自然力的统一性这一信念,坚持探索电与磁的联系,经过十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一系列电磁感应现象,并且进一步总结得出了这些现象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迈克尔孙(A.A.Michelson,1852-1931是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以光速的测定和迈克尔孙-莫雷实验著称。1880年,他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干涉仪,用之于比较不同方向的光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后来他又用干涉仪方法对国际米原器进行校准,第一次实现了非实物的长度基准。由于他用光学精密仪器所作的精确测量和光谱研究,荣获190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1.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由来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发明起源于以太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