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采用低合金化、合锑多元复合孕育剂、扫描电镜、200h台架试验、以及l000h耐久试验等方法对新型薄壁柴油机缸体铸件进行了研制与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当量控制在3.9%--4.1%时(与菲亚特缸体的碳当量大体相当),采用低合金化及合锑复合孕育剂,可稳定获得高强度铸件,抗拉强度σb>270MPa,硬度HB>210,白口倾向小,硬度差小于35HB,其性能均达到菲亚特缸体的性能要求.对无缸套缸体的缸壁表面进行激光处理,比传统缸套的耐磨性提高一倍以上.由于采用了无缸套缸体生产技术,简化了柴油机的结构,降低了柴油机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柴油机使用性能和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灰铸跌的性能决定于其组织。所有提高灰铸铁性能的方法,都是通过各种工艺途径改善组织来实现的.概括近年来在灰铸铁凝固及其组织方面的研究,评定灰铸铁的组织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石墨的类型、分布及尺寸;第二,初生奥氏体组织的数量及形貌;第三,共晶团大小,单位试样断面面积上的共晶团数;第四,基体中珠光体组织的比例及珠光体片间距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钻孔法测定了长纤维局部增强的铝合金试样中增强区与非增强区之间的宏观残余应力,利用有限元法对此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增强区与非增强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宏观残余应力,但分布很不均匀.在增强区和非增强区大部分区域,残余应力并不大,而宏观边界附近的非增强区以及增强区的局部存在高残余拉应力微区.在50%纤维局部增强的试样中...  相似文献   
4.
加压凝固熔模铸造制备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熔模精密铸造和预制型液态浸渗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制备连续(长)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加压凝固熔模精密铸造工艺.该工艺将增强纤维的放置和零件的蜡模制作相结合,可直接生产出高精度的近净形复合材料零件.选定了Sumitomo Chemical公司生产的Altex SN型γ-Al2O3纤维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并开发了适合加压凝固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条件的铝合金基体材料AlZn6Mg1Ag1.试验表明这种γ-Al2O3连续纤维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对加压凝固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有较好的适应性,并有非常理想的强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热处理(T6)后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σb,0° =1 003 MPa,垂直于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σb,90° =220 MPa.  相似文献   
5.
试验用PST-1颗粒进行铁水前期处理,研究其模拟大断面球墨铸铁试块石墨形态的影响,并初分析了前期处理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CuZnAl(RE)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稳定化的研究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量金相、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电阻法、 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研究了加入复合稀土对CuZnAl形状记忆合金中马氏体稳定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加入复合稀土以及采取合理的热处理工艺, 可有效的防止马氏体稳定化.当合金发生马氏体稳定化后, 经过重新处理及热循环训练, 合金仍能恢复较好的形状记忆性能.讨论了复合稀土对合金的晶粒细化机制, 并对防止发生马氏体稳定化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试验用PST-1颗粒进行铁水前期处理,研究其模拟大断面球墨铸铁试块石墨形态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前期处理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较高碳当量的铁水成分 ,分别加入几种孕育剂对其进行孕育处理 ,同时加入合金元素 试验及实际生产结果表明 ,选择 60 %BaSi+40 %SiFe作为高碳灰铸铁件缸体的复合孕育剂并加入合金元素 ,其抗拉强度能稳定在 2 50MPa以上 ,并减小白口宽度和断面敏感性 ,达到了设计要求 笔者对孕育机理进行探讨 ,并对孕育后的组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原位反应Al-Cu复合材料的反应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铝熔体中生成Al2O3的原位反应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气,低温条件下,CuO与铝反应能生成δ-Al2O3,δ-Al2O3颗粒在基体合金中能均匀分布,大小在3-5μm;CuO与铝反应的热力学分析认为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利用宏观反应动力学理论,提出微粒模型,认为主要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是铝液的CuO微粒接触时的浓度,微粒的内部结构,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微粒的形状系数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