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3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溶菌酶内源荧光光谱研究了芳香族化合物β-紫罗兰酮与卵清溶菌酶蛋白之间的结合反应,测定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kA为1.44×103L·mol-1,结合位点数n为0.85.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能量给体与受体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27nm,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条件.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进一步研究了β-紫罗兰酮对溶菌酶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显示β-紫罗兰酮的加入引起溶菌酶蛋白构象的变化,溶菌酶内部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盛乐标  李菁  马保亮  王炜 《中国物理》2005,14(11):2365-2369
The folding dynamic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eptides RTKAWNRQLYPEW (P1) and RTKQLYPEW (P2)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ll-atomic simulation procedure CHARMM in this 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P1, a segment of an antigen, has a folding motif of α-helix, whereas P2, which is derived by deleting four residues AWNR from peptide P1,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helix and presents a β-strand. And peptide P1 experiences a more rugged energy landscape than peptide P2. From our result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antibody CD8 cytolytic T lymphocyte prefers an antigen with a β-folding structure to that with an α-helical one.  相似文献   
3.
带有甘露糖的聚双炔薄膜能够识别大肠杆菌并与它们结合,更重要的是结合可以导致聚双炔薄膜的颜色发生改变,这种颜色变化很容易用裸眼观察到并且可以通过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这种通过聚双炔薄膜对分子识别的直接检测方法不仅为该薄膜在生物传感器发展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为诊断应用和筛选新的连接配体提供了可能。此外,为了理解颜色变化的机理,我们用共振喇曼光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聚双炔的亲合变色特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当由蓝到红的颜色变化发生时,聚合物骨架的侧链进行了重新排列,同时聚合物骨架的电子结构由炔的形式转变为三烯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气液界面上研究了α-D-甘露糖苷-十六烷(MC16)与10,12-二十五碳双炔酸混合单分子膜行为,二者具有较好的互溶性.在疏水的玻璃衬底上用Langmuir-Schaefer(LS)薄膜技术制备单层MC16/PDA薄膜,研究了这种仿生薄膜与大肠杆菌jm109的相互作用.大肠杆菌jm109对MC16修饰的聚二乙炔LS薄膜的吸附,使薄膜颜色由蓝色变为红色,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进行定量检测.动力学研究显示比色响应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min内即有显著变化,15min后趋于饱和,20min后CR值达到28%,进一步探讨了分子识别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