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29篇
物理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土掺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利用微波加热技术合成稀土掺杂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xRExO4(RE=Y,Nd,Gd,Ce),通过XRD、循环伏安及恒电漉充放电测试研究了稀土掺杂离子对合成正极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表明,合适的掺杂量可以起到扩展锂离子脱嵌通道和稳定骨架结构的作用,稀土离子的引入可以部分取代原有的三价锰离子,由于稀土离子的离子半径较三价锰离子大,因此稀土掺杂锰酸锂材料的晶胞参数比未掺杂材料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锂离子迁移的三维通道,更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嵌;循环伏安及恒电漉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稀土掺杂有效提高了LiMn2O4材料的电化学循环可逆性及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钽离子掺杂对LiFePO4 / C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AM(聚丙烯酰胺)模板-溶胶凝胶法在惰性气氛下合成钽掺杂的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考察了钽对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33C的电流下充放电时,掺杂前后第2个循环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38.6 mAh·g-1和155.5 mAh·g-1,循环20次后容量为141 mAh·g-1和156 mAh·g-1。电化学交流阻抗表明,掺杂后的材料阻抗Rct从180 Ω减小到120 Ω。振实密度比掺杂前提高0.312 g·cm-3。  相似文献   
3.
MBA接枝聚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吸附法使聚丙烯微孔膜表面覆盖上引发剂,然后浸入氮氮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接枝反应。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反应时间与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用红外、扫描电镜对聚丙烯膜接枝前后的微孔膜进行了表征。同时对膜的亲水性和水通量进行了测试,发现其亲水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其中接枝改性后接触角与未接枝的相比降低了90°以上,吸水率最多提高了12%,但是水通量有所下降。还对改性微孔膜的抗污染性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使用海藻酸钠作为结构导向剂,通过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不同形貌的含碳ZnFe_2O_4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Raman)光谱等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曲线(CV)和交流阻抗谱(EIS)等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形貌的复合材料中,具有类蒲公英状纳微复合结构的含碳ZnFe_2O_4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在1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后依然保持2100 mA·h/g的比容量.还探讨了海藻酸钠在材料形成和制作极片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波-PAM模板法合成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材料,利用动态红外光谱(FTIR)对该方法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前驱体的制备和在LiMn2O4晶核形成过程中,由于聚丙烯酰胺与反应母体之间的弱键合作用,使其在晶粒生长过程中对LiMn2O4的团聚规律与缺陷结构起到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热交联技术制备出了多孔状的聚偏氟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VDF PMMA)共混的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薄膜材料 ,电性能测试表明该固体电解质薄膜在室温下的电导率可达到 2 0 5× 10 - 3S·cm- 1 ,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用红外光谱对该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中的PVDF ,PMMA ,LiClO4 和γ 丁内指 (BL)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混合 ,而是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只有在生成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时 ,才明显地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7.
电极;掺杂Al的α-Ni(OH)2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 L i2 CO3、Mn( NO3) 2 和 M( NO3) 3( M=L a,Nd,Y)为原材料 ,用溶胶 -凝胶方法和微波加热技术合成了纳米级尖晶石 L i Mx Mn2 O4 ( M=L a,Nd,Y)材料 ,XRD实验表明 ,微波合成的材料相纯度较高 ,充放电实验表明 ,在 L i Mn2 O4 中掺杂摩尔比为 0 .0 0 6的 L a、Nd和 Y可以提高其电化学比容量和充放电循环性能 .  相似文献   
9.
采用相转换法制备出了以天然橡胶(NR)/丁苯橡胶(SBR)为基的多孔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系统研究了成膜的工艺参数及机理.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该聚合物隔膜的微观结构,同时考察了该聚合物膜的吸液保液能力、热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聚合物膜呈多孔蜂窝状,具有较高的吸液能力,在电解液中浸泡5h后的吸液率达320%,此时该聚合物多孔隔膜的室温电导率也达到了3.93×10-4S/cm;并且保液能力良好,在50℃的空气中保持5h的质量损失仅为31%.同时该聚合物多孔膜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和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在4.8V和157℃以下能安全使用.与金属锂电极间的界面阻抗在存放10天或经过20次循环伏安扫描内迅速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表现出了良好的界面稳定性,有效地抑制了电极与隔膜间的钝化膜(SEI)的进一步生长.  相似文献   
10.
微波-胶体法制备PEMFC纳米Pt/C电催化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低工作温度和环境友好的优点,被认为是第五代燃料电池和未来较为理想的电动汽车动力源之一。为了降低PEMFC中氧还原反应的电化学极化,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目前普遍采用Pt作为催化剂。Pt资源匮乏,价格昂贵,研究开发更好的制备工艺以减小Pt金属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