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物理学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一个了解宇宙的新窗口——分子天体物理学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即各个学科之间的交互影响.分子天体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研究,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的最新技术成就与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化学密切配合,相互推动.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形成了一门生气勃勃的新学科.它为天文学提供了一个了解宇宙的新窗口,有力地推动了恒星演化的极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了解宇宙的新窗口——分子天体物理学进展介绍(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不少天文分子被称为“地外”分子.原因是在地球上找不到这种分子的天然样品,甚至化学实验室中也难以制备出来.但在星际空间或星周包层那种地球上不易模拟的超高真空(每立方厘米102-107个分子)、超低温(10-100K)、大尺度(天文时、空尺度)的特殊环境中,它们却能够以足够大的丰度产生和存在.  相似文献   
3.
一个了解宇宙的新窗口——分子天体物理学进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以前,人们对太阳系以外的化合物几乎一无所知.那时的天体化学主要是通过中性或电离的原子光谱来了解宇宙中元素的成分、比例及分布并根据核物理知识研究元素的演化.著名的天文学家爱丁顿在1937年曾提出星云中相当大部分的物质可能是以分子形式存在.但同时他说:“我在写到分子时是很胆怯的,因为我还没有摆脱‘原子是物理而分子是化学’这种传统.”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震机理的复杂性,前兆现象和地震三要素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规律性的联系,尚未完全揭示.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来。在一些地震预报工作中。提出了二倍时方法.认为某些前兆的出现时刻与发震时刻之间满足二倍时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若前兆 P出现的时间为t1,前兆Q出现的时间为t2,两次前兆间的时间间隔t=t2-t1,则可以预言在t3= t1 2(t2-t1)=t1 2t时,有可能发生一次相应的地震(图1).在有些二倍时法中前兆是某种物理量发生突变或异常,在另外一些二倍时法中,前兆也可以是某种物理量达到极值或约定值.在简单情况下,P和Q就是相继出现的两次前兆.…  相似文献   
5.
 恒星的演化是天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本世纪初,赫茨普龙(E.Hertzprung)和罗素(H.N.Russel)根据大量的观测数据制成了赫罗图(即恒星光谱型--恒星光度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恒星位于图中的主星序位置上.30年代末,美国核物理学家贝特(H.A.Bathe)用氢核的聚变成功地说明了恒星能量的来源是热核反应.这两项研究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恒星是由星云凝缩而成.这个过程开始于冷的暗星云中某些密度较周围稍大的部分由自身的引力引起的收缩.以后物质逐渐凝聚,直到收缩产生的热量使内部温度达到700万度以上,热核反应出现,收缩停止,恒星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讨论了爱因斯坦A、B系数唯象理论的推导和有关的问题,分析了两类不同的平衡机制.强调不宜忽略热平衡并介绍了用弛豫过程唯象地处理此问题的办法.指出只有采用理想的绝对黑体空腔模型才能符合爱因斯坦所要求的条件.对爱因斯坦理论与普朗克公式的关系以及A、B系数是否为频率的函数两个容易误解的问题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一个了解宇宙的新窗口——分子天体物理学进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大战中发展起来的雷达及微波技术推动了微波波谱学及射电天文的发展.1944年荷兰的范德胡斯特首先考虑了用射电望远镜检测广泛存在于星云之中的氢原子21厘米微波谱线(它来自氢基态超精细结构能级间的跃迁)的可能性.这个想法在1951年实现.于是天文谱线的研究由光学波段扩展到射电波段.氢21厘米谱线的观测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积累了用微波谱线观测星际气体的经验.天文学家认识到微波特别适合于研究低温的星云,这种星云不辐射可见光并且阻碍可见光透过,而微波谱线却能携带着星云深处的各种信息投向地球.  相似文献   
8.
在经度为11650’,纬度为4028’的密云水库附近的一个山洞内,自1976年11月至今,持续观测和记承了基岩应变和基岩地电等地震前兆.发现前兆出现时间和地震发生时间之间存在着不能用偶然性来解释的二倍时关系[1,2],文献[2]中曾试图用固体潮模型来说明上述关系,文献[3]则在更多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应力叠加”假说,对上述经验现象作进一步探讨.本文则考虑用日、月、地的周期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来作为地震的可能的触发机制,并对我们近三年来的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作一小结,对预报效果作一简单介绍. 周期性作用的由来 文献[3]中提到了周期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