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3篇
物理学   1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低密度聚乙烯光引发交联机理——Ⅱ.BNB自旋捕捉ESR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光引发剂二苯甲酮(BP)存在下,紫外光辐照低密度聚乙烯(LDPE)所形成的自由基中间体已被自旋捕捉剂2,4,6-三特丁基亚硝基苯(BNB)所捕捉,其自旋加合物自由基已为电子自旋共振(ESR)所特征。现已检测和鉴定到二种自旋加合物:一种是叔碳自由基;另一种是仲碳自由基。它们分别是由BP的激发三重态从LDPE链的支化点和亚甲基团上夺氢所形成的自由基中间体同自旋捕捉剂BNB反应生成的。上述的证据表明:LDPE的光引发交联点主要发生在叔碳和仲碳原子上,且H-型交联点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3.
利用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了聚乙烯紫外光引发交联过程中聚乙烯的表面光氧化以及光交联聚乙烯的热氧化,探讨了适合于不交联聚乙烯材料的抗氧化体系,并讨论了该体系氧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氮气氛下,光交联过程中聚乙烯表面发生了光氧化,其氧化程度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低密度聚乙烯光引发交联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首次用溶液高分辨 ̄(13)CNMR研究了由二苯甲酮光引发低密度聚乙烯(LDPE)交联所产生的交联结构,现已观测和鉴定了H型和Y型长链支化两类交联点。对于熔融态紫外光交联5-10s的LDPE样品,其H型和Y型交联点的浓度据估测分别为一万个碳原子中有5.7-16.9和7.6-21.6个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5.
用溶液高分辨13C NMR谱首次研究了由二苯甲酮(BP)光引发低密度聚乙烯模型化合物直链烷烃n-C24H50交联所产生的H型交联点的结构特征.现已检测和鉴定了光交联样品中与H型交联点相联系的-CH,α-CH2β-CH2上碳的共振谱线,其数据与H型交联点模型化合物、γ-辐射交联正烷烃和聚乙烯所得到的结果符合得很好.在40.83ppm处出现的一个新峰可指认为H型文联点的次甲碳,其相应的31.57和28.37ppm处的另外两个新峰分别指认为相邻的α-CH2β-CH2上碳的共振.本工作中的定量研究表明:在真空和熔融态条件下莱外光照3-5min的样品中H型交联点的数目据估计为每10000个碳原子8.5~11.0个.  相似文献   
6.
首次用溶液高分辨13C NMR研究了由二苯甲酮光引发低密度聚乙烯(LDPE)交联所产生的交联结构,现已观测和鉴定了H型和Y型长链支化两类交联点。对于熔融态紫外光交联5-10s的LDPE样品,其H型和Y型交联点的浓度据估测分别为一万个碳原子中有5.7-16.9和7.6-21.6个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荧光、红外、质谱和X光衍射等技术对光敏剂二苯甲酮引发聚乙烯及其模型化合物正十二烷和异辛烷紫外光交联过程中的光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并首次确定了BP在光引发聚乙烯交联体系中光解的主要产物为苯并哪醇,为BP光引发聚烯交联的机理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光引发剂二苯甲酮(BP)存在下,紫外光辐照低密度聚乙烯(LDPE)所形成的自由基中间体已被自旋捕捉剂2,4,6-三特丁基亚硝基苯(BNB)所捕捉,其自旋加合物自由基已为电子自旋共振(ESR)所特征。现已检测和鉴定到二种自旋加合物:一种是叔碳自由基;另一种是仲碳自由基。它们分别是由BP的激发三重态从LDPE链的支化点和亚甲基团上夺氢所形成的自由基中间体同自旋捕捉剂BNB反应生成的。上述的证据表明:LDPE的光引发交联点主要发生在叔碳和仲碳原子上,且H-型交联点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用NMR技术对光引发剂二苯甲酮(BP)引发低密度聚乙烯模型化合物正二十四烷、正十二烷、鲨烷(异三十烷)、异辛烷和乙烯-1紫外光交联过程中的光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和研究.井首次确定了BP在光引发交联体系中光解的主要产物为苯并哪醇(1,1,2,2-四苯基-1,2-乙二醇),为BP光引发聚乙烯交联的机理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对电子直线加速器运行期间隧道内的辐射场进行测量,可以为装置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预测无器件及材料的使用寿命和研究辐射场的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加速器周围辐射场的特点,论述了丙氨酸(alanine)剂量计的性能和用电子自旋共振测量法进行测量的依据、方法.并分析了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