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5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彭忠利  蒋治良  杨明媚 《分析化学》2002,30(12):1534-1534
1 引  言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X 射线研究表明 ,DNA呈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的直径约为 2nm ,长度约为5 0 0 0nm ,是一种特殊的纳米线。用共振散射技术研究DNA与有机染料相互作用已有报道 ,但未见DNA的共振散射、非线性共振散射光谱以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本文对DNA的共振散射光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发现CTMAB使DNA的共振散射强度增强 ,且使 3 1 0nm处的肩峰变成最强共振散射峰。2 实验部分2 .1 主要仪器和试剂 RF 5 4 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公司 ) ;UV 3 4 0 0型…  相似文献   
2.
以2-甲基咪唑、溴乙烷、L-谷氨酸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咪唑谷氨酸盐离子液体,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表征。将其用于催化乙酸酐和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探究了离子液体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阿司匹林合成的影响和该氨基酸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该离子液体对于合成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并可以重复使用;在水杨酸、乙酸酐和氨基酸离子液体摩尔比为1∶2∶3.75×10-4、反应温度为70℃以及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阿司匹林的产率可达78.2%。  相似文献   
3.
色氨酸的非线性分频荧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色氨酸 (Trp)在 350nm处产生一个荧光峰 ,在 70 0nm处产生一个 (分频 )荧光峰 ,此两峰荧光强度F3 50nm 和F70 0nm 均与Trp浓度 ( 0~ 1× 10 -5mol·L-1 )成线性关系 ,随着Trp浓度增大 ,350和 70 0nm半峰宽(Δλ) 3 50 ,(Δλ) 70 0 缓慢减小 ,而F70 0nm/F3 50nm 值和半峰宽比 (Δλ) 70 0 /(Δλ) 3 50 为一常数 ,此两峰具有相似的荧光特性。根据建立的分频荧光能级原理和非线性共振分频荧光原理探讨了色氨酸分频荧光峰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水杨醛缩邻氨基苯甲酸Schiff碱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水杨醛缩邻氨基苯甲酸及其四种稀土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元素分析、IB、UV、1H NMR及热失重分析,确定配合物组成为REL( H2O)C12·H2O( RE=Y、La、Sm、Eu);测试了配合物的荧光性,在激发光源辐射下,Y(Ⅲ)、La(Ⅲ)、Eu(Ⅲ)、Sm(Ⅲ)四种稀土配合物在500-700nm区域产生荧光,λ...  相似文献   
5.
蒋治良  彭忠利  刘绍璞 《中国化学》2002,20(12):1566-1572
Proteindeterminationisveryimportanttobiochem istryandbioanalyticalchemistry ,andananalyticalitemofqualitycontrolsintheseparationorpurificationofbio logicalandchemicalpharmaceuticalsandthatoffoodex amination .Comparedwithcommonspectrophotometricmethodsuc…  相似文献   
6.
通过双酚A环氧与DOPO反应,合成含磷环氧树脂,并以此为囊芯,环氧丙烯酸酯和可聚合乳化剂共聚物为囊壁,通过UV界面自由基聚合制备兼具阻燃性和自修复性能的含磷环氧微胶囊,并对产物微胶囊的性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含磷环氧微胶囊的核―壳化学结构和表面形态。采用差热扫描(DSC)分析了囊芯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反应活性。通过热重分析法(TG)和极限氧指数法(LOI)研究了含磷环氧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及其在环氧复合材料中的阻燃性。结果表明:通过UV界面自由基聚合,在相分离作用下,能方便地实现微胶囊化,且所制含磷环氧微胶囊囊芯具明显的反应活性,其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满足自修复复合材料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地方院校学生,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系统讲授数学内容,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时以书本知识为载体,从显性知识、隐性内容及认知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授,旨在达到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工具和增进理性思维的同时,还能实现以创新教学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