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9篇
力学   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油酸辅助水热法合成了具有上下转换发光性能的NaLuF_4∶Ce~(3+)、NaLuF_4∶Ce~(3+),Tb~(3+)、NaLuF_4∶Yb~(3+),Tm~(3+)、NaLuF_4∶Yb~(3+),Er~(3+)以及NaLuF_4∶Yb~(3+),Er~(3+),Tm~(3+)荧光粉材料。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各个衍射峰与标准卡片PDF#27-0726较好的吻合,得到六方相NaLuF_4晶体。扫描电镜(SEM)显示产物形貌为六棱柱,由粒径分布图可知属于微米级材料。NaLuF_4基质中单掺Ce~(3+)时,研究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表明NaLuF_4∶0.09Ce~(3+)的发光强度最大。双掺Ce~(3+)、Tb~(3+)时,详细讨论了NaLuF_4基质中Ce~(3+)→Tb~(3+)的能量传递机制,可认为是偶极-四极作用。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增大Yb~(3+)的掺杂浓度可以使Er~(3+)的红(~4F_(9/2)→~4I_(15/2))/绿(~2H_(11/2)→~4I_(15/2),~4S_(3/2)→~4I_(15/2))光发射比例增大,Er~(3+)的红光和绿光发射过程均属于双光子发射,Tm~(3+)的蓝光发射过程属于三光子发射,并且NaLuF_4∶0.20Yb~(3+),0.005Er~(3+),0.005Tm~(3+)样品实现了白光发射(x=0.335,y=0.385)。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总结交流各校自制教具的经验,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室、市物理学会、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市电教馆和市教育学院等五个单位,于1985年6月20日至29日联合举办“1985年乌鲁木齐市中学自制物理教具展览会”。这是20年来乌鲁木齐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自制教具观摩展览活动,有30所学校160件(套)教具参加了展出.  相似文献   
3.
运用高压静电纺丝和程序升温焙烧的方法制备了a2-K8P2W17MnO61纳米纤维.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纤维为纯杂多酸盐a2—K8P2W17MnO6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形显示焙烧后获得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大约为140nm。  相似文献   
4.
针对自主式多属性综合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体绩效优化的评价方法.集体绩效的优化不能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而使少数人获益;但是,不能将多数人的利益等同于集体的利益,即不能以多数人获益为名而使少数个体受益情况急剧恶化,最终导致整个集体绩效的倒退.提出了两个集体绩效优化目标:集体中多数个体绩效改善和集体总绩效改善.建立了集体绩效优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检验目标实现结果、更新优化的属性权重分配方案这样一个过程,达到集体绩效目标的逐渐改善.一个员工绩效评价的算例,展示了集体绩效优化的过程及效果.提出的方法无需协调被评价对象在属性权重方面的直接矛盾.同时,对于被评价对象来说,只需达成两个集体绩效优化目标的共识即可,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以EDTA为矿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Gd VO4∶Dy~(3+)、Gd VO4∶Dy~(3+),Eu~(3+)和Gd VO4∶Dy~(3+),Eu~(3+),Tm~(3+)荧光粉,研究了所制备样品的相结构、形貌、荧光性质、Dy~(3+)到Eu~(3+)的能量传递及Dy~(3+)的4F9/2→6H15/2跃迁的衰减曲线。X射线衍射(XRD)确定了所合成的Gd VO4∶0.03Dy~(3+)、Gd VO4∶0.03Dy~(3+),0.07Eu~(3+)和Gd VO4∶0.03Dy~(3+),0.07Eu~(3+),0.07Tm~(3+)样品均为四方晶系;扫描电镜(SEM)显示Gd VO4∶0.03Dy~(3+),0.07Eu~(3+)和Gd VO4∶0.03Dy~(3+),0.07Eu~(3+),0.07Tm~(3+)均为棒状结构,平均长度分别约为0.458和0.491μm;通过研究Gd VO4∶Dy~(3+),Eu~(3+)的发射光谱和衰减曲线,佐证了Dy~(3+)到Eu~(3+)的能量传递过程,并确定了其能量传递的机制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通过调节Gd VO4∶0.03Dy~(3+),x Eu~(3+)荧光粉中Eu~(3+)的掺杂浓度实现了准白光输出(0.424,0.350);调节Gd VO4∶0.03Dy~(3+),0.07Eu~(3+),y Tm~(3+)荧光粉中Tm~(3+)的掺杂浓度,也实现了白光输出(0.346,0.301)。  相似文献   
6.
运用高压静电纺丝和程序升温焙烧的方法制备了α2-K8P2W17MnO61纳米纤维。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纤维为纯杂多酸盐α2-K8P2W17MnO6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形显示焙烧后获得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大约为140 nm.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一种Keggin型多酸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化学式为(Hpydz)Na[Co(pydz)_4(H_2O)_2][SiW_(12)O_(40)]·3H_2O(pydz=pyridazine).单晶X-射线研究表明,在该化合物中,Keggin型多阴离子与钠离子连接构筑成三维孔状结构,其中钴-哒嗪阳离子有机基团作为客体分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存在于三维孔道结构中,构筑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_2/c,晶胞参数a=1.937 7(2)nm,b=1.678 8(2)nm,c=1.768 0(2)nm,α=90°,β=98.612(3)°,γ=90°,V=5.686 51nm~3.  相似文献   
8.
采用油酸辅助水热法合成了具有上下转换发光性能的NaLuF4∶Ce3+、NaLuF4∶Ce3+,Tb3+、NaLuF4∶Yb3+,Tm3+、NaLuF4∶Yb3+,Er3+以及NaLuF4∶Yb3+,Er3+,Tm3+荧光粉材料。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各个衍射峰与标准卡片PDF#27-0726较好的吻合,得到六方相NaLuF4晶体。扫描电镜(SEM)显示产物形貌为六棱柱,由粒径分布图可知属于微米级材料。NaLuF4基质中单掺Ce3+时,研究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表明NaLuF4∶0.09Ce3+的发光强度最大。双掺Ce3+、Tb3+时,详细讨论了NaLuF4基质中Ce3+→Tb3+的能量传递机制,可认为是偶极-四极作用。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增大Yb3+的掺杂浓度可以使Er3+的红(4F9/24I15/2)/绿(2H11/24I15/2,4S3/24I15/2)光发射比例增大,Er3+的红光和绿光发射过程均属于双光子发射,Tm3+的蓝光发射过程属于三光子发射,并且NaLuF4∶0.20Yb3+,0.005Er3+,0.005Tm3+样品实现了白光发射(x=0.335,y=0.385)。  相似文献   
9.
应用LIBS技术测量土壤重金属Cr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开展了土壤中重金属铬元素含量探测研究。实验中激光波长为1 064 nm, 脉冲宽度为8 ns, 重复频率10 Hz,选取Cr 427.4 nm作为光谱分析谱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光谱采集相对于激光脉冲延迟时间为4.78 μs, 土壤样品表面位于聚焦透镜焦后1 mm的实验条件下, Cr元素浓度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1%, 检测限为2.01 ppm, 元素实验测量与标准值的相对偏差为5.15%。可以看出LIBS技术具有低检测限、测量精度高等优点, 这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和监测环境质量的精确、快速检测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太阳光驱动下,将温室气体CO2还原为燃料分子有望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此外,CO通常被用作C1源进行精细化学品制备.因此,开发高活性光催化体系将CO2高选择性还原到CO具有重要科学和实用意义.光催化体系主要由光敏剂、催化剂和电子给体构成,其中光敏剂作为光吸收中心和电子转移桥梁在光催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半个多世纪以来,贵金属配合物光敏剂(如[Ru(bpy)3]2+)因其良好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和适中的氧化还原能力,被广泛用于光催化CO2还原体系中.然而,贵金属配合物存在光化学稳定性较差、难以回收利用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开发高效、稳定且易于循环利用的贵金属光敏剂用于CO2光还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溶剂热合成法,成功将[Ru(bpy)3]2+限域到金属有机框架中,通过调控钌配体的引入比例制得了一系列非均相钌基光敏剂(UiO-Ru-1,UiO-Ru-2和UiO-Ru-3).通过X射线衍射、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分辨场发射透射电镜等技术证明了UiO-Ru的结构和形貌(正八面体).将UiO-Ru用于光催化CO2还原,以四联吡啶铁作为催化剂,UiO-Ru-2表现出极高的敏化能力,在300W氙灯下反应8h,CO的产率可达171mmol/g,同时选择性达到100%,是目前活性较高的光催化CO2还原体系之一.该体系中,UiO-Ru-2循环利用三次,其催化效率没有明显衰减,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和可循环利用性.值得注意的是,钌含量增加(UiO-Ru-3)或者降低(UiO-Ru-1)催化活性均有所下降.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利用稳态/瞬态光谱和电化学等技术手段对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稳态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随着Ru含量的增加,UiO-Ru的吸光和发光性能逐渐提升,但激发态寿命却在逐渐降低.此外,Ru含量增加会占据孔道,减小金属有机框架的孔径,阻碍底物和活性中心的接触.因此,UiO-Ru-2中钌光敏中心含量适中,较好地平衡了可见光吸收能力、激发态寿命和孔道大小之间的关系,使得其催化活性显著优于其它光敏剂(UiO-Ru-1和UiO-Ru-3).此外,本文利用瞬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深入研究了光催化机制和电子转移路径,将为高活性贵金属光敏剂异相化并用于构建高效、可持续的CO2还原体系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