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数学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1.
m-K_{n}-残差图是由P. Erd\"{o}s, F. Harary和M. Klawe等人提出的, 当m=1时, 他们证明了当n\neq1,2,3,4时, K_{n+1}\timesK_{2}是唯一的具有最小阶的连通的K_{n}- 残差图. 首先得到了m-K_{n}-残差图的重要性质, 同时证明了当n=1,2,3,4时, 连通K_{n}-残差图的最小阶和极图, 其中当n=1,2时得到唯一极图; 当n=3,4时, 证明了恰有两个不同构的极图, 从而彻底解决连通的K_{n}-残差图的最小阶和极图问题. 最后证明了当n\neq1,2,3,4时, K_{n+1}\timesK_{2}是唯一的具有最小阶的连通的K_{n}-残差图.  相似文献   
2.
Erds P,Harary F和Klawe M研究了Kn-残差图,并对连通的m-Kn-残差图提出了一些结论和猜想.利用容斥原理以及集合的运算性质等方法,研究了连通的3-Kn-残差图,得到当顶点最小度为n时,3-Kn-残差图最小阶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应的唯一极图.当n=2时,得到最小阶为ll以及相应的极图;当n=3时,得到最小阶为20并找到两个不同构的极图,不满足Erdos等提出的结论;当n=4时,得到最小阶为22及相应的极图;当n=8时,可以找到两个不同构的3-Kn-残差图,不满足Erdos等提出的结论;最后证明了当n=9,10时,最小阶分别为48和52以及相应的唯一极图,验证了Erdos等在文献(Residually-complete graphs[J].Annals of Discrete Mathematics,1980,6:117.123)中提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以及m重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利用容斥原理以及集合的运算性质等方法,分别获得了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和m重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的最下阶以及二者的唯一极图,将文献[1]中定义的残差图从平面推广到超平面上.  相似文献   
4.
奇阶完备残差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奇阶完备残差图,证明了对于任意奇数n,不存在奇阶Kn-残差图.对任意奇数t≥3和n=2t,2t -2,2t-4构造了一类具有奇阶2n+t的Kn-残差图.我们证明了当n≡0(mod4)时,Kn-残差图的最小奇阶为5n/2+1;当n≡2(mod4)时,Kn-残差图的最小奇阶为5n/2,并且证明了相应的最小奇阶Kn-残差图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5.
段辉明  曾波  李永红 《数学杂志》2014,34(2):324-334
本文研究了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以及m 重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 利用容斥原理以及集合的运算性质等方法, 分别获得了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和m 重3-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的最下阶以及二者的唯一极图, 将文献[1] 中定义的残差图从平面推广到超平面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任意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和多重超平面完备残差图,将Erd¨os、Harary和Klawe’s定义的平面残差图推广到任意维超平面.利用容斥原理以及集合的运算性质等方法,获得了任意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的最小阶和唯一极图,以及任意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的一个重要性质,同时获得了多重任意维超平面完备残差图的最小阶和唯一极图.  相似文献   
7.
Erd\"{o}s P, Harary F和Klawe M研究了K_{n}-残差图, 并对连通的m-K_{n}-残差图提出了一些结论和猜想. 利用容斥原理以及集合的运算性质等方法, 研究了连通的3-K_{n}-残差图, 得到当顶点最小度为n时, 3-K_{n}-残差图最小阶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应的唯一极图. 当n=2时, 得到最小阶为11以及相应的极图; 当n=3时, 得到最小阶为20并找到两个不同构的极图, 不满足Erd\"{o}s等提出的结论; 当$=4时, 得到最小阶为22及相应的极图; 当n=8, 可以找到两个不同构的3-K_{8_{}}-残差图, 不满足Erd\"{o}s等提出的结论; 最后证明了当n=9,10时, 最小阶分别为48和52以及相应的唯一极图, 验证了Erd\"{o}s等在文献~(Residually-complete graphs [J].Annals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1980, 6: 117-123) 中提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