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数学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朱永厂 《上海中学数学》2004,(4):F002-F002,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经教育部批准后于2003年公布于世.通过对《标准》的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标准》中自始至终体现着开放的理念.本文中笔者就新课程标准中的开放理念谈一些自己的想法.1开放的问题所谓问题是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主体所要解决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某种差异,是主体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数学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使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得以重建,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使数学教学往大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解决其它自然科学问题的工具.在日益重视综合素质的今天,学科思想和方法的“交汇”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几个物理问题,从数学的视角加以分析和解决,旨在对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朱永厂 《数学通报》2004,(12):48-48
多年来,本刊录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先致信作者,通知稿件录用,并要求回信说明文章是否他投,大多数作者回信都会如实说明情况,但是,最近发现有些作者并未说真话,导致文章在多家杂志先后登出,造成了恶劣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是对作者自身诚信的一种否定;其二,这是对审稿人劳动的不尊重;其三,杂志的版面有限,这种行为直接剥夺了其他作者展现自己成果的机会;其四,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杂志的声誉,一些热心的读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信件等形式指出这种现象,并列出了这些作者的名单和发表文章的题目,强烈谴责这种行为,在此,我们向这些关心和支持杂志的读者表示感谢,此前,为了保护作者的积极性,并未进行公开批评,针对当前这种现象呈增多之势,本着保护其他作者积极性、维护杂志声誉的想法,对于今后出现一稿多投的作者,我们将公开批评,列出作者姓名和发表文章题目,以正视听,下面摘登了朱永厂老师的一封来信.  相似文献   
4.
例谈数学美在数学解题中的导向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永厂 《数学通报》2005,44(2):39-41
在数学中,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解法,一个对称的式子,一个优美的图形,一个和谐的结构,一个奇异的念头,都会使你沉浸在数学美的海洋中,当你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审视数学问题时,你会因数学世界的简洁、对称、和谐和奇异而赞叹不已;你会因数学的如此之美而如饮醇珍美酒;你也会因此而陶醉在数学美之中.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在高三三个普通班的168人中做过这样一个关于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实验: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厂 《数学通报》2003,(12):15-16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 ,力求改变数学课程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某些“繁、难、偏、旧”的状况 .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 ,对评价机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 .如何贯彻实施《新课标》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转变”十分重要 .1 师生观念的转变正确观念的指导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 .观念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它具有主观性、内在性、自然性和稳定性 …  相似文献   
7.
例谈数学问题的模型化解题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永厂 《数学通报》2006,45(10):30-33
中学数学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来难以接近或解决,但只要我们能创造性地运用已知条件中的文字、符号、数式、图形等各种信息,以已知条件为原料,所求结论为目标,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就可以构建出符合条件的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些数学模型解题,能够收到形象直观、简捷明快、出奇制胜、耐人寻味的效果,而且能够优化思维,探求到好的解题思路.本文着重从数学问题的本质和特征出发,来构建数学模型,探求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