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数学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尚继惠 《数学通讯》2005,(20):17-18
许多同学见着参数就害怕,其实大可不必.本文就引导同学们依据课本不等式证明题(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看看怎样来设置参数,以提高同学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一种思想、一种决定的是非利弊。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仅关注事物的结论,而更注重得出这种结论的原由、根据。思维的批判性受思维的独立性、严密性、灵活性的制约,即思维的批判性往往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综合性的解题教学要有层次 ,为体现这种层次性 ,就必须有足够的深度与广度 ,而深广度的拓展则更能使层次有序与有机 .例如对于非常重要的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若单纯上成“讲究一正二定三相等以及凑项等使用技巧”的示范课 ,势必显得单调不丰厚 ;若将其设置在求最值状态下的直线方程情境中 ,不仅内容充实 ,而且易于设计层次 ,拓展深度与广度 .1 立足多种方法求最值——设计第一层次在点明课题“求最值状态下的直线方程”后 ,首先给出 :图 1例 1 求过点 P( 2 ,3)且在两正半轴上的截距之和最小的直线方程 .此例目的侧重基础 ,开阔思路 ,通过…  相似文献   
4.
尚继惠 《数学通讯》1999,(10):17-18
《平面解析几何》课本P70第3题是这样一道习题:已知一个圆的直径端点是A(x1,y1),B(x2,y2).证明圆的方程是(x-x1)(x-x2)+(y-y1)(y-y2)=0.这里证明从略.现将圆的方程变形为,x2-(x1+x2)x+x1x2+y2-(y1+y2)y+y1y2=0.式中的一次项及常数项明确显露出韦达定理特征,据此着眼,对于某些直线与曲线相交问题,可将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分别得出关于x及y的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叠加即得以直线被曲线所截弦长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以抛物线为例,有如下命题:设…  相似文献   
5.
尚继惠 《数学通讯》2005,(24):30-34
[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要求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尤其是求解析式及图象表示.  相似文献   
6.
题 73  双曲线 x2a2- y2b2 =1(a >0 ,b >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 ,点P(x0 ,y0 )是双曲线右支上一点 ,且x0 >2a .I为△PF1F2 的内心 ,直线PI交x轴于Q点 ,若 |F1Q| =|PF2 | ,当a ,b变化时 ,求I分PQ的比λ的取值范围 (见图 1) .解 设双曲线半焦距为c ,则c =a2 +b2 .∵I为PQ的内分点 ,则λ =PIIQ=|PI||IQ| .由内角平分线定理知|PI||IQ| =|PF1||F1Q| =|PF2 ||F2 Q| .又∵ |F1Q| =|PF2 | .∴|PI||IQ| =|PF1||PF2 | ,可得|PI| - |IQ||IQ| =|PF1| - |PF2 ||PF2 | =2a|PF2 | ,|PI||IQ| =|F1Q||F2 Q| ,可得|PI| …  相似文献   
7.
两道课本习题本质的揭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析几何》课本有这样两道习题:P7911:△ABC一边的两顶点是B(0,6),C(0,一6),另两边的斜率积是,求顶点A的轨迹.P9116:△ABC一边的两端点是B(0,6),C(O,一6),另两边的斜率积是干,求顶点A的轨迹.学生很容易求出前者的轨迹为椭圆,后者轨迹为双曲线,那么对比求解,是否有所感想呢?也就是说,这两道看似简单的习题,是否蕴藏着某种内在联系或必然规律呢?带着这种思考,我们做如下探讨.1.动点M到两个定点A(一a,0),B(a,0)(aMO)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k(k一0),求.+.M的轨迹.设点M的坐标为(…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好总结,同时更应做好提炼.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把两者混为一谈,要么忽视后者.其实,提炼具有总结的成份,且很多时候是在总结的基础上概括出更为精辟的几点;但它又不同于总结,而更侧重于理论知识或思想方法的升华.显然,提炼较之总结更为重要更为意义深远.那么,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进行提炼或者说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提炼呢?1 点题式提炼即在课尾小结的基础上,将一堂课的核心,用最简洁、最具特色的语言或词句将其表白出来,最好能使之成为数学“名言”或“警句”.显然,这种提炼无疑是对小结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