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数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期在中学听了两节高一年级的解析几何课,内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两圆的位置关系”.两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学案教学”.现将听课后的思考纪录如下. 1 “学案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是课前让学生以完成“学案”的方式提前进入教学活动,以小组课前讨论的方式(有的学校以个人方式)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填写教师事先发下的“学案”,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先在全班汇报本组课前学习的效果,然后教师点评或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继而再逐步深入课题.课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分小组围坐,学生动笔演算,相互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穿插点评,最后由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学生活动的表现作出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2.
高考试题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数学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其中多数高考试题独具匠心,既体现了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的创新原则,又格调清新、意境幽深.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试题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初等数学爱好者,从有利于今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2011年高考大纲版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也是文科第22题)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研究,获得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和两个自然的推广.整理如下,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