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4篇
综合类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电量法和失重法,测定了裸洁Al电极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值的聚丁二烯酸(PBA)溶液中阳极溶解速度,确定了电活性Al(Ⅲ)离子的最佳形成条件及其对PBA的凝聚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在60℃温度,pH=3.0的0.6mol·L-1柠檬酸+1.0g·L-1PBA溶液中产生的电活性铝离子对水溶性不饱和高分子低聚物的凝聚作用最强.简单讨论了这一电凝聚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H2O2的降解作用可得到水溶性壳糖胺(CS)产物.降解速度及产物颜色与CS用量、H2O2浓度和降解温度等工艺条件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在80℃温度下,搅拌速度为2400r·min-1,用6g·L-1H2O2可使33.0g·L-1CS降解成水溶性产物,其降解速度为1.21g·L-1·h-1.由产物的FT-IR谱图初步推断了降解反应机理.由所得水溶性CS制得了一种兼有材保与环保双重作用的绿色涂层,这对CS的改性与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乳化或接枝共聚合引进—COOH,—OH亲水基团后的液体聚丁二烯,溶于模拟碳钢酸洗液中,在过氧化物与碳钢腐蚀产物所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作用下,于“金/溶”界面聚合成膜。失重试验结果表明膜层的缓蚀性能取决于乳液体系的成份,浓度和温度等。文中探讨了这一聚合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CS在铝阴极表面的电泳沉积行为和成膜机理 ,试验了槽压、CS浓度、溶液 pH值、温度、支持电解质品种等对成膜的影响 ,采用XRD、SEM等技术确证涂膜的生成 ,表征了膜层形貌 ,讨论CS电泳沉积的反应历程 .  相似文献   
5.
CO2电化学还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陶映初  吴少晖  张曦 《化学通报》2001,64(5):272-277
综述了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CO2在水溶剂,非水溶剂中的转化情况和机理,以及将CO2固定在有机络合物中或用光电化学,光催化还原CO2及仿光合作用转移CO2的最新研究情况,旨在寻求一种合理,高效的CO2转化方法以缓解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6.
工程蝇壳经盐酸脱钙,稀碱脱脂脱蛋白和高温浓碱脱乙酰三步后可得几丁聚糖,收率12%~20%.几丁聚糖的脱乙酰度、粘度、色度及灰份取决于酸碱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等提纯工艺条件;1mol·L-1HCl室温浸泡蝇壳16h,稀碱脱蛋白,在100℃下,762.5g·L-1NaOH脱乙酰4h,可得到脱乙酰度和粘度均较高,色白含灰份约3%的样品.间歇法脱乙酰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氨基的暴露,几丁聚糖具有化学反应活性而易于进行化学与电化学改性.  相似文献   
7.
铝阴极;丙烯酰胺在铝表面的电化学聚合涂层  相似文献   
8.
采用恒电位法在铝阴极上原位电化学聚合丙烯酸(AA)形成聚合涂层,研究了电聚合电位、支持电解质及单体浓度等对成膜的影响,考察了电流密度随电聚合时间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当电聚合电位为8.0V时,一定浓度的丙烯酸溶液中添加0.05mol·L-1AlCl3支持电解质,电聚合30min即可得到3~5μm厚致密涂层.室温下,含15μm厚致密涂层的铝样在30g·L-1NaCl溶液中浸泡近一个月时间,涂层才破裂脱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确证了膜层的形貌结构,讨论了Al-AA阴极电化学聚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恒电位在铝阴极上原位电化学聚合丙烯腈(AN)形成聚合涂层,研究了支持电解质、电聚合电位及单体浓度等的影响,考察了电流随电聚合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室温下当电聚合电位为7.0V时,在含DMF和0.05mol/L的AlCl3支持电解质水溶液中,一定浓度的AN电聚合3h可得到约15μm原位聚合涂层.用SEM和FTIR等技术表征了膜层的形貌,讨论了AlAN阴极电化学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 (CS)和聚丙烯酸 (PAA)在不同的 p H值下以不同的比例混合 ,当离子强度在 0 .1~ 0 .3范围内时 ,形成的聚电解质络合物 (PEC)的量通过测定悬浊液在 42 0 nm处的浊度来确定 .在 p H=2时 ,没有 PEC生成 ;在 p H=3~ 6时 ,PEC形成的最大量出现在不同的混合比处 .该范围内离子强度对 PEC的形成影响并不大 .通过对上清液 p H值的测定分析得知在 p H=3~ 5时 ,混合物的 p H值随着 PEC的生成量增大而减少 ,而在 p H≥ 6时 ,混合物的 p H值随着 PEC的生成量增大而增大 .由此可推测 PEC形成的机理是 PAA的羧基和 CS的氨基基团之间发生静电作用 ,这一点亦可通过对不溶的 PEC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来证实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