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鱼类免疫应答中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草鱼在不同温度 ( 10℃、 18℃、 26℃ )饲养条件下 ,注射细菌抗原 (嗜水产气单孢菌 ) ,用凝集抗体的检测方法测定其血清的凝集效价 ,研究不同水温下草鱼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的差异 ,结果显示草鱼在 26℃ , 18℃ , 10℃三种温度下凝集抗体效价具有随时间推移 (抗原注射后 )而变化的规律 ,得出了草鱼在 18℃ , 26℃的温度范围内 ,温度越高 ,体液免疫应答的水平也越高 ,低温能抑制其体液免疫应答 . 该文还研究了草鱼外周血中淋巴细胞 ,在不同温度 ( 10℃、 18℃、 26℃ )的体外培养中 ,分别受 PHA与SP A的刺激 ,经 3 H-Td R掺入法间接检测其细胞免疫应答 ,发现低温 ( 10℃、 18℃ )时 , T淋转受抑制 ,而 B淋转不受影响 ,反映出低温效应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是与 T细胞免疫应答抑制有关 .  相似文献   
2.
通过PEG和鱼精蛋白沉淀等方法,从草鱼(Ctenopharynogon idellus)出血病病鱼组织分离纯化出两种病毒.一种是直径70—80nm的病毒颗粒,六边形,有双层衣壳,无囊膜;另一种直径仅20—30nm的小病毒颗粒,也呈六边形.前者是呼肠孤病毒(Reovirus),以前已有报道;后者拟初步鉴别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病毒.将两者分别感染1足龄健康草鱼,能复制出典型症状的草鱼出血病而致鱼死亡.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道出血的出血病,而小病毒颗粒导致肌肉出血为主的出血病.由此可以初步解释生产上出现两类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子显微镜和放射自显影术,观察草鱼出血病两种病原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GCR)和草鱼小RNA病毒(GCP)在鱼类细胞中的形态及增殖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着重描述GCR从“毒浆结构”发生和GCP的特殊装配形式以及两者RNA在细胞中的复制部位和转移过程,也对两种病毒的形态发生动态、释放形式与宿主细胞的病变效应作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鱼类细胞电融合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89年,C.L草鱼(Ctenopharyngodou idellus)尾鳍组织HGC-87细胞为材料,应用自制$P-88型细胞电融合仪,对鱼类细胞的电融合条件进行研究.草鱼细胞电融合时,需要较高的脉冲场强,低于4 KV/c二时,细胞很少发生融合.场强为lOKV/cm,脉宽60-100 us,连续3 - 7个脉冲,融合率可达80男,融合后存活率达85-90男.电场介质为3劣甘露醇液,含一定浓度的CaCI,和MgCls, Mg十十在1 m mol/L浓度以下,能促进细胞的极化,但融合时细胞易被电击击破.Ca++在1 m mol/L浓度以下,有利于细胞极化成串.融合细胞经21天培养后仍存活,有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5.
发现松果腺终囊的类光感细胞中有分泌样的颗粒,因此,终囊细胞有可能参与分泌物质的形成并具有分泌的功.背囊是由具纤毛的细胞所构成,细胞有很多微绒毛;内膜系发达;核糖体多;线粒体丰富.根据这些特征推测背囊细胞也可能参与分泌物质的运输和化学加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