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1.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数据库,构建生命损失型地震等级序列、10 a尺度上生命损失型地震的频次序列和县次序列,再现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及导致人口死亡的时空差异原因。结果表明:(1)从明初到明末,生命损失型地震等级强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明代前期处于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较少的稳定时期;明代中后期处于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较多的波动时期。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频次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3)生命损失型地震在明代大部分区域皆有分布。灾害重心随时间变化发生移动,由西南到中部再到华北、华东。(4)明代地震频繁的原因除地球本身因素外,太阳活动通过影响气候变化,进而间接影响地壳活动。气候寒冷与干旱和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明代后期生命损失型地震导致死亡人数大量增加,与明代经济发展,人口密度逐渐增长有关;不同地区生命损失型地震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同,且死亡人数与地震频发地区是否处于板块之间的活动构造带和人口分布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索古籍文献,整理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长江流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mass death events,MDE)10 a尺度的频次与县次序列,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空间分析法等分析了MDE的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276 a间,长江流域有158 a发生MDE,明代后期发生频次和影响规模最大;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多发(44.3%),春、秋季次之;空间上,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且呈从各省交界处向各省中心扩散的趋势。“未记录原因的饥荒”和“旱灾+其他灾害-饥荒”是造成明代长江流域MDE的主要原因。气候冷干期发生频次多,影响范围广,暖湿期相反,与温度和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人口规模和社会脆弱程度是主要的社会影响因素。在人口规模大和社会脆弱的明代后期,MDE发生频次高,波及范围广,是气候变化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雨量产生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2)近58 a,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大雨与暴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未通过突变检测;中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在1972年发生突变且在2007年后达到显著;其中秦岭以北年均降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程度较大,秦岭以南年均降雨侵蚀力及大雨、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3)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明显增长区集中于汉中盆地与巴巫谷地,减少区集中于西部嘉陵江、秦岭以北汾河入黄河交界、汉水流域两湖平原;且不同量级侵蚀力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大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最为显性的自然事件.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整理了中国古文献记载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死者万计"事件的发生频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死者万计"事件频发,共有217a,主要类型为疫灾、饥灾、飓风、水灾.魏晋南北朝为第1个小活跃期,明清集中了总年数的60.8%,为第2个活跃期,并且秋季和夏季出现次数最多.10a频次呈极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在1580~1589年,分为频次最少-缓慢上升-频次平缓-快速上升4个阶段,1820年发生增多突变.灾害演化过程中存在26,7和4a共3个周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和以河南为主的黄河中下游是2个高频中心,且各省灾害结构不同.气候的寒冷与异常、季节变化、灾害结构、人口规模、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等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雨量产生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2)近58 a,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大雨与暴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未通过突变检测;中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在1972年发生突变且在2007年后达到显著;其中秦岭以北年均降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程度较大,秦岭以南年均降雨侵蚀力及大雨、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3)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明显增长区集中于汉中盆地与巴巫谷地,减少区集中于西部嘉陵江、秦岭以北汾河入黄河交界、汉水流域两湖平原;且不同量级侵蚀力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大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