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对过氧亚硝酸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做了简单阐述,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用于过氧亚硝酸测定的各种分析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过氧亚硝酸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在线准确检测仍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的经皮渗透量,采取乙醇注入法制备了利多卡因醇质体,正交实验得到其最优制备工艺:卵磷脂与利多卡因质量比1∶1,乙醇体积分数40%,温度30℃,超声时间3min.该法制得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5.93±5.07)%.将该醇质体制成含裸药5%的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和体外透皮实验结果显示该凝胶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性、无致敏性.该凝胶6h的体外累计渗透量为241.968μg.cm-2,6h的渗透速率(40.331μg.cm-2.h-1)为裸药凝胶渗透速率的7.71倍.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乳木果油所含的油脂成分.结果显示乳木果油的7个主要成分及含量按保留时间排序依次是:月桂酸1.589%、肉豆蔻酸3.075%、棕榈酸70.286%、十九烷酸0.822%、11-二十碳烯酸3.958%、花生酸16.506%、山俞酸1.371%.体外透皮实验结果显示,乳木果油能够显著增加经皮给药制剂的皮肤透过率,氮酮组和乳木果油组对利多卡因的累积透皮量分别为794.84μg和1 144.95μg,累积透皮率分别为7.95%和11.4%,后者对模型药利多卡因的体外促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以系统溶剂法分别制备了鱼腥草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各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鱼腥草的氯仿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以该提取物为主要成分,制作了一种鱼腥草的外用抗菌霜剂.豚鼠皮肤刺激实验表明,该霜剂对皮肤无刺激性.豚鼠皮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局部感染模型的建立及抗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局部感染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每天给药3次,每次给药0.1 g(区域面积20 mm×30 mm),7 d后皮肤红肿现象完全消失;局部皮肤体外微生物培养实验发现,注射部位皮肤已无病原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硝化底物、过氧亚硝酸为硝化试剂,研究了褪黑素和芦丁对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通过对硝基化反应各种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在37℃,pH 7.2,反应时间90 min以及过氧亚硝酸浓度为6.0×10~(-4)mol/L时,硝基化反应进行最完全.实验分别在硝基化反应进行前、进行中以及反应后,在硝基化反应体系中引入不同浓度的抑制剂褪黑素和芦丁.结果显示,在硝基化反应发生前加入抑制剂,抑制硝基化反应的效果最为明显;当褪黑素和芦丁的终浓度为5.0×10~(-5) mol/L时,抑制率分别达到80.7%和52.4%;若继续增加褪黑素,抑制率几乎不再变化,继续增加芦丁,抑制率小幅上升后开始呈下降趋势.总的来说,褪黑素抑制蛋白质硝基化的效果明显好于同浓度的芦丁.  相似文献   
6.
亚硒酸钠诱导HeLa细胞凋亡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亚硒酸钠诱导人宫颈痛细胞(HeLa)凋亡进行了研究,分别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形态分析和DNA片断分析.研究发现Na2SeO3对HeLa细胞的凋亡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当Na2SeO2的浓度分别为21.42,63μmol/L时,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8.9%,33.0%,58.95.为了进一步说明凋亡过程的分子机理,分别使用Frua-2/AM和DCFH-DA两种荧光染料检测了用Na2SeO3诱导的细胞内游离Ca^2+含量和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发现在凋亡过程中伴随有明显的胞内Ca^2+和ROS水平丌高,且呈现Na2SeO3浓度卡相关性,这表明Ca^2+和ROS在Na2SeO3诱导的HeLa细胞捌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备了三条疏水端不同的两亲性多肽VVVVVVKKGRGDS (AP1)、C12KKGRGDS(AP2)、FAFAFAKKGRGDS (AP3). 自组装行为研究表明, 三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pH 7.0)均能形成球形纳米胶束,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其粒径为~30 nm,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其粒径分布均一. 当pH下降为5.0时,肽链AP1的胶束结构被破坏, TEM视野中没有发现任何自组装体, 而肽链AP2和AP3的胶束结构在pH 5.0时依然存在, 但AP2的纳米粒子之间明显发生了部分聚集, 表现为团聚样分布, AP3组装体的粒径明显增大, 形貌变得不规则. DLS测试结果显示, 当pH下降到5.0时, 肽链AP1在1-1000 nm范围内没有出现吸收峰, AP2呈多峰分布, AP3呈宽单峰分布. DLS的测试结果很好地印证了TEM的测试结果. 为了探究三条多肽组装性能不同的二级结构因素, 我们对AP1、AP2和AP3进行了圆二色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测试. 结果表明, 三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二级结构中均存在一定含量的β-折叠, 当pH下降到5.0 时, AP1 结构中的β-折叠成分显著下降, 出现部分无规卷曲. AP2和AP3的β-折叠成分虽有变化, 但其CD主峰依然存在. 以姜黄素作为模型药物, 进一步确认AP1 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也具有优良的酸敏感特性. AP1、AP2 和AP3 在酸性条件下自组装行为的不同, 表明调控两亲性多肽的疏水端组成有可能是调控多肽自组装性能的有效手段. AP1组装体有望成为理想的pH响应性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桑叶总黄酮对蛋白质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机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硝化底物、ONOO-为硝化试剂,pH 7.2的PBS缓冲溶液为反应体系,根据428nm处吸光度的变化来反映硝基蛋白含量的变化.实验研究发现,在37℃,pH 7.2,反应时间90min以及BSA与ONOO-终浓度比为1∶6,桑叶总黄酮的浓度为3.640×10-3 g.L-1时,对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可达55.70%.推测其抑制机理可能是桑叶总黄酮与ONOO-直接作用或清除ONOO-均裂产生的.OH和.NO2,进而抑制硝化反应的进行,而不是还原硝基化产物.桑叶总黄酮对硝化反应较强的抑制作用,为开发桑叶总黄酮为蛋白质硝化反应的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