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应用长爪沙鼠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动物模型, 观察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肝脏肉芽肿的超微结构改变. 采用腹部贴片法感染血吸虫尾蚴, 每只沙鼠感染(120±2)条尾蚴, 于5周后解剖, 取出肝脏做病理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发现, 肝脏切片H.E.(铁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可观察到虫卵肉芽肿产生, 透射电镜观察, 可见超微结构改变. 肝脏肉芽肿的超微结构的病变可以清晰地显示肉芽肿的发生机制, 为实验性研究血吸虫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目前动物肺吸虫病的现状和实验性化疗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更有效的化疗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浙江各地肺吸虫的遗传背景,对天台县和宁海县并殖吸虫的虫种进行了DNA序列分析,以期探讨并殖吸虫的虫种命名和其与临床致病的联系.采用DNA测序技术,对两地并殖吸虫囊蚴的核糖体DNA第二间区(ITS2)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观察囊蚴形态.通过ITS2的基因序列与从GenBank检索到的卫氏并殖吸虫序列比较,结合形态观察,确定天台、宁海县的肺吸虫为卫氏并殖吸虫;而宁海县的并殖吸虫ITS2序列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但囊蚴的形态却存在大小之分.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目前的化疗和疫苗研究为彻底消灭该病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通过对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寻找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鉴于黑胸大蠊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随着对蜚蠊研究的不断深入,蜚蠊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寄生虫学家的注意,文章仅谨对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病原体, 是浙江省高发的寄生虫病之一. 迄今发现卫氏并殖吸虫可分为二倍体和三倍体2种类型, 关于它的定种研究, 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试从该吸虫形态变化、蛋白质异同、同工酶谱改变、染色体差异和寄主适应性变异等几个方面, 比较2种类型之间的区别, 为两型肺吸虫定种的地位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州管圆线虫,又称广州住血线虫,寄生于鼠类的肺部血管.其第3期幼虫可寄生于人体,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急性脑膜脑炎.人体病例是由Nomura于1944年在我国台湾首次发现的,迄今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该病的感染和传播主要是由于人生吃或半生吃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福寿螺引起.文章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天敌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建立长爪沙鼠抗寄生虫病和其他疾病的动物模型一直是关于寄生虫病研究的焦点,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长爪沙鼠寄生虫感染和疾病模型的建立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用长爪沙鼠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为采用腹部贴片法感染血吸虫尾蚴,每只沙鼠感染(120±2)条尾蚴,于5周后解剖,做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肝脏表面出现粟白色虫卵结节,肝脏和肠壁HE染色后观察到虫卵肉芽肿产生.因此认为采用长爪沙鼠可成功建立日本血吸虫病感染模型,为实验研究血吸虫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验应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吸附试验(Double Antibodies—ELISA ELISA)检测获得感染鼠血清的循环抗体,所用抗原由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免疫长爪沙鼠而获得.实验结果证明,用该试验检测长爪沙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内各期的抗体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为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的建立和考核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