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用~3H-TdR掺入法测定小鼠胸腺细胞及其亚群在有丝分裂原作用下的淋转反应,以及猪胸腹素对带瘤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带瘤小鼠胸腺细胞的淋转反应随着瘤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在体外用猪胸腺素与胸腺细胞一起温育,淋转反应有不同程度提高,如先给小鼠腹腔注射猪胸腺素则淋转反应的效果更为显著,说明猪胸腺素对带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FDA-PI荧光染色,DNA电泳和流式细胞仪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本实验室自行重组并纯化的人TNF β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表明TNF β主要是诱导L929细胞以凋亡的形式死亡。实验还采用8种信号转导抑制剂,观察它们对TNF β杀伤L929细胞的影响,以探讨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初步研究表明:磷脂酶A2,Ca2+通道、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能抑制TNF β对L929细胞的杀伤,而且抑制剂的持续存在能更有效地发挥这一抑制作用;相反地,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抑制剂可促进凋亡;而环加氧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则对细胞凋亡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实验证明,硒化物对小鼠的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抑瘤效果,并且用血凝试验及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酸性酯酶标记技术(ANAE~ )分别检测硒化物治疗肿瘤过程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实验采用纯系BALB/C小鼠,体重为21±2克;腹腔接种艾氏腹水瘤(EA),数量是4×10~6/0.2ml/每鼠.给硒组小鼠在接瘤后当天注射二氧化硒(SeO_2),剂量为20μg/0.2ml/每鼠,以后每隔一天注射一次,共五次;不给硒组注入同量生理盐水.并分别于6—8天(早期)、10—13天(中期)、15—18天(晚期)处死,同时进行血凝试验和ANAE~ 细胞检测.处死前5天,采用5%绵羊红血球(SRBC)免疫,每鼠腹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一种改良的适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形成 T 细胞集落的微量甲基纤维素半 固体培养系统.先将脾脏有核细胞含有m l) 的液相中培养 24 小时,然后收集非粘附细胞,将其接种到含甲基纤维和 15 % Co nA一L C M 的半固体系统中培养,细胞的终浓度为.以上培 养 条件是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所获得的最优组合,可获得高集落形成率.本文还对集落形成细 胞 的性质和集落生长的动力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小鼠淋巴细胞自身玫瑰花环(AR)形成试验的条件,证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的比例以7:10,37℃温育后4℃自然沉降,不需加小牛血清,用自体或同种异体红细胞皆较适宜.对比小鼠的胸腺细胞与脾脏淋巴细胞,两者AR形成率无显著差异.检测小鼠带瘤过程中AR形成率的动态变化,证明早期带瘤鼠AR的数量与正常鼠接近;带瘤中期AR的数量显著降低,带瘤晚期AR的数量与正常值之间仍表现显著差异,但不再继续下降,基本保持中期的水平.文章认为,AR可以作为机体带瘤的一个参考性测定指标.文内讨论了AR的形成细胞作为胸腺后前体细胞,它在带瘤时的动态变化与淋巴细胞不同亚群的比势变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将人γ干扰素 /β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 ( hγTNF-β)重组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 p ET2 8,构建成T7lac启动子控制下的 His6融合表达质粒 ,转化溶源菌 E.coli BL 2 1 ( DE3 ) .经 IPTG( 1 m M)诱导表达 ,阳性菌在 SDS-PAGE泳图上出现一条粗表达带 ,其分子量 ( 3 2 k Da)与目的蛋白 His6-γ TNF-β)理论分子量相符 .薄层扫描与溶解性分析显示 ,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 4 5%以上 ,主要为不溶性的包涵体( IBs) .离心分离 IBs产物 ,溶于 7M尿素中 ,然后通过 Ni柱进行亲和层析 ,即可获得一步纯化的表达产物(纯度为 96%、回收率为 91 % ) .纯化产物再经复性缓冲液稀释复性 ,其细胞毒比活性与抗病毒比活性分别达到 1 .2× 1 0 7~ 2 .0× 1 0 7u/m gp和 6.6× 1 0 5~ 7.2× 1 0 5u/mgp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与粒细胞比率、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SP与DP淋巴细胞比率、骨髓有核细胞数和~3H-TdR掺入到骨髓有核细胞量的变化,探讨了胸腺素对经450仑辐射鼠体的抗辐射效应。结果表明:小牛胸腺素对白细胞,特别对淋巴细胞的回升,对T淋巴细胞,特别对T_μ淋巴细胞损伤防护和回升,对骨髓有核细胞数和~3H-TdR掺入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果提示,小牛胸腺素具有调整因辐射所引起的鼠休淋巴细胞低降,从而恢复免疫功能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小鼠在分别接种EAC,HAC,ARS,L_(7712),L_(615)和S_(180)瘤细胞后,用剂量为7.5—30μgSe/鼠/次的SeO_2,Na_2SeO_3,NaHSeO_4,H_2SeO_3等硒化物进行抑瘤实验,结果证明,经腹腔注射给药对EAC,HAC,ARS等腹水型肿瘤都有显著的的抑瘤效应,各种硒化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经皮下注射SeO_2对EAC的抑制作用不明显。S_(180)经皮下同位注射较乏对侧位注射的抑制效果为好。据此可以认为硒化合物的抑瘤作用是由于硒对瘤细胞的直接杀伤所致,因此具有广谱的抑瘤效应。根据对实验小瘤的体重、肝、脾重量以及血相变化判断,在实验所用的剂量范围内,硒化物治疗的小鼠没有明显的毒性反应。本文还讨论了硒剂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带瘤小鼠及肿瘤患者的脾RNA的传递免疫反应的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淋巴细胞——肿瘤细胞混合培养法对带S_(180)小鼠的脾RNA进行的体外培养实验表明,正常小鼠的淋巴细胞与带S_(180)小鼠的脾RNA温育后可以转变成为对S_(180)瘤细胞致敏的淋巴细胞。表现为在混合淋巴细胞——瘤细胞培养中的淋转率的提高。这就说明带瘤鼠的脾RNA可以有正常淋巴细胞传递抗S_(180)免疫反应的功能。在小鼠的活体抑瘤实验中,带S_(180)小鼠的脾RNA可对接种S_(180)小鼠的肿瘤生长有33.0—66.9%的抑瘤率,用正常脾RNA则没有效果;同样,用从胃癌患者切除的脾脏中提取的RNA对胃癌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时,治疗组的四年存活率可达47.1%,对照组则为22.7%,治疗组的几项免疫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上述各项体外及活体实验的结果都说明带瘤供体的脾RNA可以传递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信息,其效应和前人所报告的从免疫动物脾中提取的免疫RNA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用 3H-TdR的掺入、腹腔移植瘤细胞和电镜观察等方法 ,对硒化物( Se02 )在体外杀伤艾氏腹水癌 ( EAC ) 细胞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实验结果表明:1ugSe02/ml 对1*10 6/ml EAC经16小时温育后,再将它植入小鼠腹腔,其长瘤率明显下降,显示Se对EAC 有杀伤作用 .用含有 1 -40 ugSeO2 / ml 的培养液分别处理 EAC 细胞 2-16 小时, 其 3 H-Td R的掺入率,校对照组明显下降,下降的幅度与SeO2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呈负相关.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 ,Se02杀伤瘤细胞的效应在细胞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主要是累及细胞核中染色质的构形及其分布;同 时,线粒体内脊架渐趋消失并成为空泡 .这些变化过程随着 Se 剂量增高和时间加长而加剧 ,并和3H-TdR 掺入实验的结果呈相应的关系,因此可以认为EAC的上述变化是 SeO2,对EAC 细胞的杀伤效应的结构基础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