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选取结构相近的6种天然黄酮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柚皮素(Naringenin)、黄芩素(Baicalein)和芹菜素(Apigenin),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微量滴定手段,追踪并记录了6种黄酮化合物与Ce(Ⅳ)形成的氧化还原体系的紫外吸收信号,根据化合物对Ce(Ⅳ)响应差异,探讨了不同位置酚羟基对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贡献及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色原酮C环上3-OH首先与Ce(Ⅳ)作用,发生质子解离而氧化,其氧化产物在294 nm产生较强的吸收峰,3′,4′邻位-OH有利于在氧化剂Ce(Ⅳ)存在时4′羟基解离形成分子内氢键,紫外吸收光谱带Ⅱ的双峰会明显分离。 其它位置的酚羟基也会对Ce(Ⅳ)产生响应,且C环上的羟基比A环上的更灵敏。 同时,低浓度的黄酮会引起Ce(Ⅳ)的吸光度明显降低,由此得出6种化合物抗氧化能力顺序为Quercetin>aempferol>Luteolin>Apigenin>Baicalein>Naringenin,与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响应灵敏度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