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化学   3篇
物理学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生理酸度(pH 7.4)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并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I-效应、离子强度及DNA热变性效应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自制的β-二酮Ti(Ⅳ)新型抗肿瘤前药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药能极大地猝灭溴化乙锭(EB)-DNA体系的荧光,其电子吸收光谱在280 nm处的最大吸收峰在加入DNA后产生明显红移和减色效应。实验还发现KI对前药-DNA体系的荧光猝灭效率明显小于自由形式存在的前药的荧光猝灭效率;这些实验结果说明前药以嵌插方式作用于DNA的亲核位点。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3-羧基水杨醛缩1,2,4-三唑席夫碱配体(L)及其三核Cu3+配合物(L-Cu)。通过元素分析、1H NMR、IR、MS进行组成和结构表征。采用平皿法测试配体及其三核铜配合物对单子叶植物玉米的生长调节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三核铜配合物在低浓度下均对玉米的生长调节显示促进作用,高浓度下显示抑制作用,且配合物对玉米的生长调节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3.
在生理酸度(pH=7.4)下,采用紫外及荧光等分子光谱法研究了自制的双(β-二酮)Ti(Ⅳ)新型抗肿瘤前药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前药和溴化乙锭与鱼精DNA结合的竞争性.研究结果表明:DNA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猝灭前药的荧光,并测得其在298K和308K时的猝灭常数(Kq)分别为8.590 3×1011和7.192 2×1011 L·mol-1·s-1,结合常数(Kd)分别为5.583 9×104和4.798 1×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16和0.97;DNA的存在使前药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减色效应且吸收波长产生红移;前药分子可插入DNA中置换出于DNA结合的溴化乙锭.这些结果说明前药分子以嵌插方式与DNA进行结合.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的β-二酮、二硫化碳、1,2-二溴乙烷等为原料合成含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的大环席夫碱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抗菌活性研究。合成得到的中间体(Ia~Ic)及目标化合物(IIa~IIc)的结构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MS等得到确证。抗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得到的大环席夫碱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