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化学   1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植物生长刺激素赤霉素引入光度分析作新显色剂,研究了赤霉素将砷、磷、硅杂多酸还原成相应杂多蓝的显色反应。在084、120、216mol/LHCl介质中,赤霉素能分别将砷、磷、硅杂多酸还原成相应的杂多蓝,其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835、820和8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264×104、254×104和351×104L·mol-1·cm-1。线性范围分别为0~24mg/L、0~1mg/L和0~08mg/L。该法应用于钢铁中砷、磷、硅的连续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异丙嗪与离子的反应及其用作VO-3检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异丙嗪用作新无机分析试剂,报导了异丙嗪与70种离子的反应情况,给出了异丙嗪与VO-3进行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灵敏度、选择性和界限比,建立了检定VO-3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快速检定微量铋(Ⅲ)离子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医用药物异丙嗪引入分析化学作无机分析试剂.报道了显色剂异丙嗪与铋离子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灵敏度、选择性和界限比,建立了用异丙嗪检定Bi(Ⅲ)离子的新方法.于5.4 mol/L H2SO4介质中,异丙嗪与Bi(Ⅲ)在室温下反应,溶液显桃红色,络合物稳定3 h以上.检出限量为0.01 μg,界限比为1:5×106.  相似文献   
4.
用氯丙嗪-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烟叶中的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5 mol/LHCl 介质中及聚乙烯醇(PVA) 存在的条件下,氯丙嗪能与磷钼杂多酸形成摩尔比1∶1 的离子缔合物, 可稳定1-5 h 以上, 其最大吸收波长在345 nm 处, 磷在0 ~0-48 mg/L 范围内符合Beer 定律,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05 ×104 L·mol- 1 ·cm - 1 。 该法用于烟叶中磷的测定, 操作简便, 选择性好, 灵敏度高,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把医用药物异丙嗪引入分析化学作新无机分析试剂。报道了新显色剂异丙嗪与高价铈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灵敏度、选择性和界限比,建立了用异丙嗪检定高价铈的新方法。于0.9 mol.L-1H2SO4介质中,异丙嗪与铈(Ⅳ)在室温下反应,溶液显桃红色,色泽稳定3 h以上。检出限为0.01μg,稀释限为1∶5×106。  相似文献   
6.
作者曾以赤霉素为还原剂,对磷钼杂多酸的还原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钢铁中磷的光度测定,结果满意。本文是前文研究的继续,以赤霉素作还原剂-钼蓝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硅。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均比其它常用的还原剂高,生成的钼蓝颜色和还原剂本身均稳定。经试验表明,在2.16—9.36N硫酸酸度溶液范围内,并置沸水浴中加热3分钟,硅钼杂多酸可被定量还原成钼蓝,吸光度较高且恒定。其最大吸收位于8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51×10~4,  相似文献   
7.
用钼蓝法测定磷已有报导,常用的还原剂有氯化亚锡、硫酸肼和抗坏血酸等。用上述还原剂时,所生成的磷钼蓝的颜色有的很快减弱,有的显色速度很慢,且还原剂本身易被空气氧化。我们曾提出以赤霉素为还原剂,对砷钼酸的还原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用于血液和茶叶中微量砷的光度测定,分析结果甚佳。本文报导用赤霉素作还原剂,以钼蓝光度  相似文献   
8.
用赤霉素作还原剂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的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赤霉素作还原剂,对硅钼杂多酸的还原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在0.2mol/LH2SO4介质中生成硅钼杂多酸之后,赤霉素能在相当宽的酸度范围内将其还原成十分稳定的硅钼蓝,其最大吸收波长为8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51×104L·mol-1·cm-1。方法的检测限为2.9×10-6g/L。硅浓度在0~0.80mg/L范围内符合Beer定律。该法已用于钢铁中硅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王玉标 《化学教育》1985,6(6):54-54
全国教育学院有机化学教研会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8月11日至25日在合肥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90名代表。大会采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的形式,交流了各校有机化学教学的情况,对教育学院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会议还就教育学院两年制本科《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玉标  李前荣 《分析化学》1997,25(11):1364-13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