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96篇
化学   214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21篇
物理学   2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X射线衍射研究N2+注入S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给出了180keV的N2+注入Si的X射线衍射(XRD)分布,然后用Levenberg-Marquardt最优化方法模拟实验曲线。根据XRD运动学理论,在我们给出的试探胁变函数和多层模型的基础上,用自编程序计算给出了晶格胁变随注入深度、剂量和退火温度的变化。最后我们对实验和计算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原理的发射光谱层析(EST)图像重建新算法MCIRT.通过计算机数值 模拟,考察了该算法对非对称发射系数场分布的重建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层析算法相比 ,MCIRT算法具有收敛快,重建精度高的优势,适合于非完全数据情况下的等离子体发射系 数场重建,并且实时性更好.作为一个应用实例, 运用谱线相对强度法重建了自由电弧等离 子体的三维温度及粒子数密度分布. 关键词: 等离子体诊断 图像重建  相似文献   
3.
pH微电极法原位直接测定海水微表层的厚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pH微电极和超微游标移动装置, 首次提出和建立了原位直接测定海水微表层厚度的方法, 这是海水微表层取样和研究上的重大创新. 应用直线相交法, 测定的海水微表层厚度约60 μm; 这不仅与按传统的平板玻璃法和“海水物理-化学突变层”测定的海水厚度为(50±10) μm一致, 也与国际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 文中方法在海洋化学上将有重要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双β-二酮有机配体9-乙基-3,6-二(乙酰基-3-苯甲酰基)咔唑(H2L)及其铕配合物,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表明Eu^3+与H2L发生配位。配合物的溶液荧光光谱不仅有613 nm处的中心离子Eu^3+的特征红光,属^5D0→^7F2跃迁带,还有445nm处配体的宽带蓝色发光,属H2L^*→H2L跃迁带,而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光谱只有611 nm处为中心离子Eu^3+的特征红光,属^5D0→^7F2跃迁带,峰形尖锐,半峰宽仅7 nm,单色性好,表明该固体铕双β-二酮配合物是一种潜在的红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5.
A new Λ type pyriding iodide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4-picoline and methyl diiodide. The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 and TG.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itle compound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with space group C2/c, a=18.812(4)?, b=8.7816(6)?, c=10.3165(12)?, β=93.71(1), V=1700.7(4)?3, Z=4. In the molecule, two 4-picoline molecules are bonded by -CH2 group to form Λ type pyridine salt. CCDC: 180871.  相似文献   
6.
Four para-dialkylaminophenyl (PDAAP1-PDAAP4) bearing carboxyl groups were studied for application to th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C). It was found the short spacer CH2 between carboxyl and dialkylaminophenyl chromophore in PDAAP3 and PDAAP4 led to highly efficient monochromatic incident photon-to-current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IPCE), however the long alkyl group C4H9 attached on aniline moieties in PDAAP2 and PDAAP4 favored improvement of open-circuit photovoltage. Thus, the solar cell sensitized by PDAAP4, having both short carboxyl groups CH2COOH and long alkyl groups C4H9, exhibited the IPCE maximum of 73% at 670 nm and overall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η of 3.06%,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IPCE and η values so far in dialkylaminophenyl-based organic dye-sensitized semiconductor solar cell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highly efficient sensitizing ability of PDAAP4 in far-red region, the data of IPCE above 630 nm of the solar cells were improved greatly by cosensitization with both N3 and PDAAP4. The influences of the TiO2 film thicknes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4-tert-butylpyridine (TBP) in electrolyt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水杨配合与4-氨基-3,5-二乙基-1,2,4-三唑缩合而成对称三唑Schif碱(SAETZ)与氯化铜(CuCl2)形成一种新的配合物Cu(SAETZ)2(SAETZ=4-(邻羟苯基亚甲基)-亚胺-3,5-二乙基-1,2,4-三唑)。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明,分子中两个偶氮甲碱的N原子及两个酚氧原子与中心Cu原子形成规则的平面配位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8.688(2),b=9.314(1),c=16.515(4),β=94.34(2)。,V=1332.5(7)3,Z=2。  相似文献   
8.
以2-巯基苯并咪唑为保护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水合肼为还原剂,“一锅法”合成2-巯基苯并咪唑保护的,高稳定性、强荧光、大斯托克斯位移的铜纳米团簇(Cu NCs),并用于检测水样中的银离子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铜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其光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铜纳米团簇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40和558 nm,在日光灯和紫外灯下分别为无色和橙色。Cu NCs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尺寸大小为2~3 nm。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铜纳米团簇可以选择性地被银离子猝灭,且灵敏度高,线性范围为1~40μmol/L,检测限为0.5μmol/L。该方法用于检测实际水样(自来水、湖水)中银离子的浓度,结果令人满意,表明在环境监测中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选用了青岛大扁藻、亚心型扁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新月菱形藻四种海藻, 进行一氧化氮(NO)对其生长影响的实验, 初步从化学角度研究了一氧化氮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规律. 结果发现: (1) 一次性加入不同浓度NO或每天两次加入不同浓度NO, 这四种藻的生长在f/2或f/50培养液中均显示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 NO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均呈峰形, 不同浮游植物有不同的最佳NO峰值, 这与NO对高等植物生长的作用效果是基本一致的; (3) 一氧化氮对实验中所用的青岛大扁藻(非赤潮藻)与中肋骨条藻和小新月菱形藻(赤潮藻)的影响情况是不同的; (4) 提出“NO阈”的观点. 这些都可能为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态系中NO的发现和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小型和大亚湾1~300 m3的大型海水池的海藻养殖生态系中, 随着浮游植物生长, 在达到最大值之前发现了一氧化氮(NO), 并测定了海洋生态系中NO的浓度值. 主要化学特征和规律是: (1) 对赤潮藻和非赤潮藻, 在生长曲线达最大值之前都可测出NO浓度; 在达到最大值之后, NO浓度迅速衰减; (2) NO浓度的时间变化曲线: 白天测得NO浓度大于黑夜(甚至可降低到测不出), 中午13~15时可测得NO(日)最大值; (3) 大亚湾天然海水藻池大约8~10 d(随天气条件而变)达藻类生长最大值, 之后逐渐衰减. 在藻生长5~7 d即可测得NO值; (4) 对实验室的赤潮异弯藻, 测得NO浓度10&;#8722;9 mol/L量级; 对大亚湾的混合藻(非赤潮藻)测得NO浓度约10&;#8722;9~10&;#8722;8 mol/L量级; 对旋链角毛藻NO浓度约为10&;#8722;8 mol/L量级. 与我们已报道的NO对非赤潮藻和赤潮藻的影响规律一致; (5) 讨论了光照条件对NO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