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20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合成(NH4)3PMo12O40和K3PMo12O40的基础上,用改进的方法合成了(NH4)3AsMo12O40和K3AsMo12O40,以FTIR、XRD、TG-DTA、ESR和TPR等手段对其结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进行了考查,当中心原子由P换成As后,杂多钼酸盐热稳定性下降,还原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以Keggin结构为骨架的不同反荷离子钼磷酸盐,利用FTIR、XRD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i、Na、K、Cs分别作为反荷离子时的杂多酸盐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并考察了催化剂对异丁醛一步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的催化活性,其中Cs盐的催化活性最优。  相似文献   
3.
用FTIR研究了叔丁醇在H5PMo10V2O40/SiO2上的化学吸附和转化,叔丁醇在15℃质子酸的作用下形成(CH3)3C*吸附态,进而转化为类似π-烯丙基结构的吸附态H2C*=C(CH3)=C*H2和σ-烯丙基吸附态C*H2C(CH3)=CH2.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15℃时乙烯在Pd/SiO2上化学吸附的红外光谱。表面吸附物加氢后的气相产物是乙烷和少量的丁烷。实验表明乙烯在Pd/SiO2上化学吸附产生了三种表面种:即σ键型的表面种PdCH2CH2Pd、由自加氢和二聚作用形成的正丁基表面种CH3CH2CH2CH2Pd和由解离吸附产生的表面碳化物。  相似文献   
5.
氧缺位的磁铁矿型化合物转化CO2成C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温 (92 3K)下分解 Fe C2 O4制备了阳离子缺位的磁铁矿 (Fe3 O4 δ,0≤δ<1 ) ,并用 H2 还原使它变为氧缺位的磁铁矿 (Fe3 O4-δ,0 <δ<1 )。在 62 3K下研究了氧缺位磁铁矿对 CO2 分解成 C的反应性能 ,发现 CO2 几乎 1 0 0 %地转化成 C,CO2 中的氧以 O2 -形式被磁铁矿的氧缺位捕获 ,变成化学计量的 Fe3 O4。 XRD、M ssbauer谱及热失重和化学分析表明 ,H2 还原磁铁矿的时间愈长 ,缺氧程度愈大 ,分解 CO2 的活性愈高 ,Fe3 O4-δ、FeδO(0 <δ<1 )和 α- Fe是 CO2 分解的活性相。  相似文献   
6.
有机硅氧烷聚合成硅油和硅橡胶所用的瞬时催化剂在完成聚合后,适当升高温度即可分解,失去催化活性,否则催化剂的存在会在升温时引起高聚物的分解,目前均以四甲基氢氧化铵为瞬时催化剂,其受热(约130℃)后可分解生成甲醇和三甲胺:  相似文献   
7.
有机硅氧烷聚合成硅油和硅橡胶所用的瞬时催化剂在完成聚合后,适当升高温度即可分解,失去催化活性,否则催化剂的存在会在升温时引起高聚物的分解.目前均以四甲基氢氧化铵为瞬时催化剂[1~3] ,其受热(约1 3 0℃)后可分解生成甲醇和三甲胺:(CH3) 4NOH (CH3) 3N + CH3OH即不再与聚合物作用,但三甲胺有鱼腥味,含有百万分之几就足以污染聚合物,而从高聚物中除去残存的三甲胺又十分困难.近年来,化妆品市场对硅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三甲胺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化妆品的质量.尽管采取各种手段(如水洗、吹除等)试图解决其腥味问题[2 ] ,但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叔丁醇氧化反应中Co-Mo-Te-O系催化剂结构与催化行为的研究王国甲,吴通好,杨洪茂,姜玉子,嵇玉书(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Co-Mo-Te-O体系,叔丁醇,氧化Co-Mo-O氧化物作为烯烃氧化和氨氧化、石油组分加氢脱硫催化剂的...  相似文献   
9.
首次考察了Dawson结构的钨磷酸对乙苯氧化脱氢制苯乙烯的催化行为,并与Keggin结构的钨磷酸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较短的增活期可能与表面积碳物具有更多的未成对电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
负载型ZnO/SiO2及ZnO-SiO2溶胶凝胶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不仅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而且还影响反应产物的选择性[1]. 制备催化剂的方法不同, 其表面结构及表面性质也不同[2~4]. 浸渍法简单实用, 有利于得到高分散、晶粒细小的高比表面催化剂, 而溶胶-凝胶法则由于其制备温度较低, 易于形成无定形的或介态的氧化物相[5]而可达到分子级的混合, 其活性组分能有效地嵌入网状结构中, 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聚集或长大, 因此对催化剂的稳定性更为有利[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