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化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采用18-冠-6(18C6)为相转移催化剂,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单体比例的聚[1,3-双(对羧基苯氧基)丙烷-癸二酸]共聚酸酐P(CPP-SA),并优化了聚合反应条件。P(CPP-SA)化学结构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 H-NMR)表征,并通过特征黏度计算了P(CPP-SA)的黏均分子量。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是18C6的用量20%,反应时间15h,P(CPP-SA)特征黏度可达到1.2dL/g,黏均分子量为2.02×105。将P(CPP-SA)置于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进行体外降解,结果表明,降解率与CPP/SA比例有关,其中P(CPP-SA)(CPP/SA=50/50mol/mol)的共聚酸酐降解率与降解时间接近线性关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荞麦秸秆中纤维素提取工艺,本研究以纤维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氢氧化钠浓度、温度和时间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最佳纤维素提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为4.20 g/mL、温度为77.31℃、时间为78.45 min。在此条件下纤维素提取率平均值为69.35%,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72%。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XRD等测试手段对荞麦秸秆和粗纤维素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准确可靠,且为荞麦秸秆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