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化学   2篇
物理学   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翡翠贻贝珍珠层的XRD和FTIR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翡翠贻贝贝壳的珍珠层、棱柱层进行了XRD和FTIR光谱检测,对文石的ν1,ν2ν4三个内振动模式的频率进行了分析。文石的ν1ν4带在所有的样品中不存在频率位移现象,与洞穴文石的相关谱带的频率一致;ν2带频率却存在较大差异,珍珠层、棱柱层的ν2带存在频率位移,初步推测生物合成文石与热效应有关,内部储存有过剩的能量,可作为研究生物矿化机理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天然文石质陶瓷-三角帆蚌贝壳的FTIR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及韧带经粉末XRD分析证实均由文石组成。对珍珠层及韧带的FTIR光谱进行了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文石的ν2,ν3带显示了较大的变化,相对韧带而言,珍珠层文石的ν2带频率蓝移6.5 cm-1,而ν3带却红移22.7 cm-1;(2)珍珠层文石的ν2,ν3带半高宽分别比韧带文石宽1倍左右。相比之下,珍珠层及韧带文石的ν1,ν4带的特征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文石红外光谱的这种各向异性的变化可能是由文石的粒径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生物成因文石与无机成因文石的红外特征峰的差异表现为文石的υ2(面外弯曲振动)谱带具有明显的频率蓝移特征[1-2],该现象归因于有机大分子对生物无机矿化过程的调控作用[3]。但对于同为生物成因的文石,在不同的软体动物双壳纲的贝壳不同壳层中,由于相应的文石质壳层的形成时间与形成条件存在差异,也将导致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出现特异性[4-5]。  相似文献   
4.
李青梅  黄增琼  张刚生 《光学学报》2012,32(7):730001-276
利用光纤光谱仪、扫描电镜及理论模拟软件对翡翠贻贝珍珠层的彩虹色及微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层具有由文石板片与有机质交替排列形成的典型的一维光子晶体结构;其中文石板片的厚度从生长区的392nm逐渐增大到壳中区的537nm,导致反射光谱中同级别光子带隙出现明显的红移现象;珍珠层彩虹色的主波长从480nm(蓝色)增大到527nm(绿色)。反射光谱测定及理论模拟表明,该珍珠层的2~4级光子带隙位于紫外区、蓝色和红色范围,从而导致珍珠层具有复杂的彩虹色。  相似文献   
5.
淡水养殖珍珠中有机物的激光共振拉曼光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3个不同的激发波长λ=514,633和785 nm对淡水养殖珍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且与相同条件下测定的苹果蜗牛卵壳拉曼光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珍珠中所探测到的有机物拉曼峰频率色散明显,推测为聚乙炔类物质,而非前人所认为的类胡萝卜素;(2)苹果蜗牛卵壳中有机物为典型的类胡萝卜素,当λ变化时其拉曼峰基本无频率色散现象;(3)根据拉曼峰位置推测珍珠中聚乙炔类物质共轭C=C双键的数目约为10和16,蜗牛卵壳中类胡萝卜素的共轭C=C双键的数目约为13.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四种主要育珠贝(蚌)贝壳珍珠层拉曼光谱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大珠母贝贝壳珍珠层中未观察到有机质的任何拉曼峰;2)三角帆蚌及马氏珍珠贝贝珍珠贝贝珍珠层及其差殖珍珠的拉曼光谱中除由文石矿物引起的拉曼峰外,还可观察到明显的由全反式结构的类胡萝卜素引起的拉曼峰,根据其峰位推断分子中的C=C双键的数目为10;3)企鹅珍珠贝贝壳珍珠层的拉曼光变中可观察到较复杂的有机质的拉曼峰,推测可能是由金属卟啉化合物引起的,但尚需进一步工作证实;4)珍珠层中类胡罗卡素及金属卟啉类化合物的相对浓度与珍珠层的颜色密切相关。贝壳珍珠层中有机质的拉曼光谱研究可为珍珠漂白及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珍珠层独特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射光谱、扫描电镜及理论模拟计算对大珠母贝珍珠层的结构色及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珠母贝珍珠层文石板片厚度从生长端到壳中区显著减小, 从540减至340 nm, 导致同级别反射峰波长呈现明显的蓝移现象;(2)大珠母贝珍珠层的结构色是由文石板片和蛋白质层构成的多层薄膜结构和黄色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生物成因文石的FTIR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种文石质软体动物贝壳的内外壳层进行了较系统的FTIR光谱测量,并重点对文石的ν1,ν2及ν43个内振动模式的频率与贝壳壳层位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文石的ν1,ν4带在所有的样品中未存在频率位移现象,且与合成文石的相关谱带的频率一致,但ν2带频率与贝壳壳层的位置有密切关系。在同一生物种类贝壳中,所有样品内壳层文石的ν2带频率均大于外壳层。随贝壳种类的不同,内外壳层ν2带频率位移的范围为0.5~4.5 cm-1。关于文石质贝壳内外壳层红外光谱中ν2带存在频率位移的现象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对马氏珍珠贝和三角帆蚌贝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与棱柱层中的无机相皆与文石相,其中的有机相为类胡萝卜素类,马氏珍珠棱柱层中的无机相为方解石相,两种贝壳棱柱层晶体间的有机质中皆可能存在超微细的碳酸钙无机相。  相似文献   
10.
翡翠贻贝壳珍珠层,棱柱层及韧带层经粉末XRD分析证实均由文石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FTIR光谱对三个壳层文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壳层文石存在明显的红外频移现象,其中文石的v1、v4带特征与壳层无关,而v2、v3带与壳层密切相关.不同壳层文石的v2,v3带最大频移分别可达8.8cm-1及23.3cm-1,另外,珍珠层文石v2、v3带的半高宽明显大于韧带.本文认为生物对不同壳层文石可能具有选择性生物矿化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