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4篇
  免费   735篇
  国内免费   1340篇
化学   6053篇
晶体学   19篇
力学   25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69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以超临界CO2布雷登循环为原动机的热电联供系统,对系统主要运行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运行参数对于系统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以一次能源利用率和单位输出成本作为目标函数,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通过TOPSIS法决策出最优解,并与单目标最优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透平进口温度、透平进口压力和压缩机进口温度的增大有利于系统效率的提高;作为代价,成本也相应增加。在热电比0~4范围内,尽可能增大热电比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系统的单位输出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多种液体核磁共振(NMR)技术,综合分析了在三个不同反应条件下蒽催化加氢反应获得的产物混合物.利用二维扩散排序谱(DOSY)和一维选择性激发谱(selTOCSY)确定了产物中含有的二氢蒽、四氢蒽、对称八氢蒽和非对称八氢蒽;利用1H NMR、13C NMR、DEPT135、1H-1H COSY、1H-13C HSQC实验对二氢蒽、四氢蒽和对称八氢蒽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详细归属;利用定量核磁共振氢谱(QNMR)计算得到了蒽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本研究可用于指导优化催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物对称八氢蒽的选择性,同时为稠环类芳烃催化加氢产物的分析提供系统的NMR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迅速提高以及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能力的大幅增强,以燃料电池和电解池为代表的电化学技术已经逐渐在能源的存储、转化和利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其中,固态氧化物电解池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装置成本和工作效率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储能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力.与此同时,伴随着《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各国的“碳中和”路线图逐渐出台,利用相对廉价易得的可再生电能,将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碳-(C1)分子电解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可再生燃料(如水煤气、乙烯等),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C1分子电化学转化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涌现.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作为一种代表性的C1分子电解和转化平台,也日渐引起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和兴趣.与传统的C1分子催化转化方法相比,基于固态氧化物电解池的电解转化技术具有两个重要优点:高能量转换效率与体系抗中毒能力.这两个特性作为体系稳健性的基石,保障了C1分子转化为可再生燃料的反应过程的长期可持续性.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固态氧化物电解池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并从电解池系统分类、反应体系的特征和反应体系发展的前景与挑战这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体系的C1分子电化学转化的代表性工作.CO2与CH4作为廉价易得的C1分子的代表,其转化因其反应分子惰性及反应过程不可控性而广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重点关注了在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中CO2,CO2/H2O和CH4三个体系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和近期研究进展,希望可为相关研究人员未来设计更合适的催化剂和构建更优的电解池结构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还针对目前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体系在C1分子转化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未来的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助力研究者在不远的将来实现C1分子电解生产可再生燃料的实用化.  相似文献   
4.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其他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CO2气体,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可以储存间歇可再生能源,实现人为闭合碳循环,被认为是获得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有效途径。电催化CO2RR涉及多个电子-质子转移步骤,其中*CO通常被认为是关键中间体。铜由于对*CO具有合适的吸附能,已被广泛证明是唯一能够有效地将CO2还原为碳氢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的金属催化剂。然而,纯Cu稳定性差、产品选择性低、过电位高,阻碍了工业级多碳产品的生产。构筑Cu基串联催化剂是提高CO2RR性能的一种有前途的策略。本文首先介绍电催化CO2RR的反应路线和串联机理。然后,系统地总结铜基串联催化剂对电催化CO2RR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合理设计和可控合成新型电催化CO2RR串联催化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Syntheses of N-heterocyclic compounds that permit a flexible introduction of various substitution patterns by using inexpensive and diversely available starting materials are highly desirable. Easy to handle and reusable catalysts based on earth-abundant metals are especially attractive for these syntheses. We report here on the synthesis of 3,4-dihydro-2H-pyrroles via the hydrogenation and cyclization of nitro ketones. The latter are easily accessible from three components: a ketone, an aldehyde and a nitroalkane. Our reaction has a broad scope and 23 of the 33 products synthesized are compounds which have not yet been reported. The key to the general hydrogenation/cyclization reaction is a highly active, selective and reusable nickel catalyst, which was identified from a library of 24 earth-abundant metal catalysts.  相似文献   
6.
Producing chemical fuels from sunlight enables a sustainable way for energy consumption.Among various solar fuel generation approaches,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mild reaction condition,directly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etc.However,most of the current photocatalytic systems can only absorb the UV-visible spectrum of solar light.Therefore,finding a way to utilize infrared light in the photocatalytic system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Here,a Z-scheme In2S3-TiO2 was constructed for CO2 reduction under concentrated natural sunlight.The infrared light was used to create a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 for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The evolution rates of H2,CO,and C2H5OH reached 262.2,73.9,and 27.56μmol?h-1?g-1,respectively,with an overall solar to fuels efficiency of 0.002%.This work provides a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towards the utilization of full solar light spectrum,and could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相似文献   
7.
Cubic-like CaTaO2N photocatalysts with high crystallinity and uniform particle size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the flux-assisted nitridation method. The growth of CaTaO2N single crystals under different synthesis condition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crystallinity and optical property on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2 reduction. Moreover, the modification of CaTaO2N single crystals with core-shell Ni−Ag bicomponent cocatalyst by two-step decoration process gave a 2.4 times higher amount of CO evolution than the deposition of sole Ag cocatalyst, because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bicomponent cocatalyst on the interfacial electron transfer and surface catalytic process. This study provides a valuable way to construct high-crystalline photocatalysts with effective bicomponent cocatalyst for visible-light-driven CO2 reduction with H2O.  相似文献   
8.
张亚萍  徐继香  周洁  王磊 《催化学报》2022,43(4):971-1000
在光催化过程中,光催化剂被太阳能激发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来实现环境净化或能量转换,是应对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光催化技术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是光生载流子的低分离效率和高反应能垒.而催化剂本身的特性对这一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和改性是提高光催化效率的关键.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类由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新型结晶多孔材料.基于结构多样性、超高比表面积、形状和尺寸可调的纳米孔或纳米通道等优异的特性,MOFs基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MOFs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低导电性和稳定性,这限制了其更广泛应用.正是由于MOFs的不稳定性,其可以作为牺牲模板制备纳米材料.由MOFs衍生的纳米材料继承了MOFs的优异特性,同时避免了MOFs较差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对MOFs衍生的纳米材料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光催化剂的多功能性.因此,MOFs衍生物在光催化领域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MOFs衍生物不仅可以作为半导体光催化剂,还可以作为光催化析氢、CO2还原、污染物降解等反应的助催化剂.本文重点介绍MOFs衍生物在光催化领域的多功能应用.从MOFs衍生物的制备、修饰和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MOFs衍生物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和机遇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参考,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催化裂化是石油化工的核心单元之一.从催化裂化尾气中分离出来的碳四馏分富含许多的不饱和烯烃,如1-丁烯、顺、反式-2-丁烯以及少量的1,3-丁二烯,这些不饱和烯烃可以通过后续聚合反应,生成合成橡胶和工程塑料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上述工艺过程对原料中1,3-丁二烯的含量(<100~200 ppm)有严苛的要求.采用选择性加氢技术对碳四馏分中的1,3-丁二烯进行选择性加氢,将其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单烯烃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然而,1,3-丁二烯加氢反应得到的单烯烃可能发生深度加氢得到副产物丁烷.因此,开发高效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对碳四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1,3-丁二烯加氢反应可以作为模型反应,用来考察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性能.基于此,该反应无论在工业界还是学术界均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如此,有关1,3-丁二烯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方面的综述极少.仅有关于1,3-丁二烯加氢作为模型反应的综述报道.本文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1,3-丁二烯加氢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综述,特别是包括Pd,Pt和Au等的单一贵金属催化剂.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固体催化剂构效关系,包括活性金属尺寸效应、晶面和形貌效应以及载体效应(晶相、孔道和酸碱性);(2)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新策略,如单原子催化剂、核壳结构催化剂、金属-离子液复合催化体系以及载体的形貌调控;(3)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失活机理.提出了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高性能催化剂开发面临的挑战,并对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随着纳米技术和金属纳米材料合成方法的快速发展,对贵金属活性组分进行原子层面上的调控(包括形貌、尺寸以及单原子配位环境等)已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研制出一类新型高性能选择性加氢催化材料,从而实现高转化率条件下高附加值单烯烃的定向转化.此外,载体的酸碱性和孔道结构的调控有助于进一步调节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The new nanocomposites, Pd/C/ZrO2, PdO/ZrO2, and Pd/PdO/ZrO2, were prepared by thermal conversion of Pd@UiO-66-Zr−NH2 (MOF) in nitrogen or air atmosphere. The presence of Pd nanoparticles, uniformly distributed on the ZrO2 or C/ZrO2 matrix, was evidenc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ama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methods. All pyrolysed composites retained the shape of the MOF template. They catalyze carbonylative Suzuki coupling under 1 atm CO with an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riginal Pd@UiO-66-Zr−NH2. The most active PdO/ZrO2 composite, formed benzophenone with TOF up to 1600 h−1, while by using Pd@UiO-66-Zr−NH2, much lower TOF values, 51–95 h−1, were achieved. After the reaction, PdO/ZrO2 was recovered with the same composition and catalytic activity. Very good results were also obtained in th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benzophenones to alcohols with Pd/C/ZrO2 and PdO/ZrO2 catalysts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