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化学   94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20篇
综合类   88篇
数学   347篇
物理学   12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体中汞的存在形态有单质汞、无机汞和有机汞三种。其中,甲基汞是主要的有机汞形态,毒性远高于单质汞和无机汞。测量水体中的甲基汞的方法有很多,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是测量水体中甲基汞的推荐方法。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是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综合发展而来的元素分析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是元素分析最常用的分析技术之一,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地质等领域。由于检测仪器的背景噪声和色谱柱分离效果的影响,冷原子荧光光谱出现基线漂移和信号拖尾等干扰因素,严重影响冷原子荧光光谱数据的峰面积计算和痕量甲基汞的定量分析。其中,基线漂移是最主要干扰因素。目前,改进模拟器件参数和数字基线估计是解决基线漂移的的两种重要手段。在改进模拟器件参数方面,有激发光源使用空心阴极汞灯、闭环控制的热阴极低压汞灯等,但存在实验设备复杂、成本高昂等缺陷;在数字基线估计方面,有最小二乘法、差值拟合法等,但存在基线估计不稳,含量计算不准等缺点。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基线估计方法。首先,分析甲基汞的冷原子荧光光谱微观信号和基线漂移现象,建立冷原子荧光光谱信号和基线漂移数理模型;其次,根据冷原子荧光光谱信号模型的特点,以小波变换为研究基础,研究合适的母小波模型,将母小波模型与基线漂移模型进行卷积,卷积结果恒为零,理论上证明了基线漂移现象经过小波变换后会被消除;再次,以100 pg标样甲基汞为例,实验验证了小波变换能够有效地消除基线漂移的干扰和信号拖尾的影响;最后,在仪器相对标准差(RSD)为1.29%~3.40%的条件下,对0,10,20,50,100,500以及1 000 pg的标样甲基汞溶液进行5次重复实验,分别建立小波变换前后峰面积平均值校准曲线,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由小波变换前的0.994提高到小波变换后的0.997。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测量仪器基线漂移和信号拖尾的影响,提升了系统测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甲烷在大气中背景气体成分复杂、检测难度大、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和波长调制光谱技术,将积分梳状滤波器与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相结合应用于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开展大气中甲烷气体的痕量检测实验研究。实验表明,与传统的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相比较,改进的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提取的二次谐波信号的信噪比从38.61 dB提高到44.95 dB;将非线性迭代最小二乘法-极限学习机算法模型应用于甲烷气体浓度反演,与经典的最小二乘法相比较,其均方根误差减小了0.907;通过16组浓度步进实验测试,该系统的实际检测下限为1 ppm;在压力为600 mbar,温度为25℃,甲烷浓度为50 ppm进行3 h的长期稳定性测试,检测的甲烷浓度变化范围为49.6~50.3 ppm,其标准差为0.0921 ppm。当积分时间达到56 s时,该系统的理论检测极限为25.6 ppb。积分梳状滤波器和非线性迭代最小二乘法-极限学习机算法模型在红外气体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和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蛋白质工程,其在蛋白质结构、功能预测、催化活性等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未知蛋白质结构的情况下,将蛋白质序列和功能特性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基于序列-活性关系(innovative sequence-activity relationship,ISAR)算法,将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数字化,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 transform,FFT)进行预处理,再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可在数据集较少情况下拟合得到最佳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对紫色球杆菌视紫红质(gloeobacter violaceus rhodopsin,GR)的突变体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光谱最大吸收波长进行建模,获得了最佳模型。用最佳索引LEVM760106建模得到的确定系数R2 为0.944,均方误差E为11.64。用小波变换进行的预处理,其R2 虽也约为0.944,但E大于11.64,不及FFT进行的预处理。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蛋白质序列与功能特性之间的数学建模问题,在蛋白质工程中可为预测更优的突变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彭智伟  梁鸿东  张姗  陈滢  沈毅强 《物理通报》2022,(8):116-119+125
利用数字示波器,采用驻波法、相位比较法、时差法测量了空气中的超声速.测量的结果准确度高,相对误差较小.数字示波器的自动测量功能可显示峰峰值、相位差,光标测量功能可测量时间差.这些功能为测量空气中的超声速带来了便利,同时使测量准确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数字比色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铁-磺基水杨酸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是大学无机化学中的经典本科学生实验。将数字比色法应用于该学生实验并与常规的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首先,探究了数字比色法的数据采集,即照片拍摄条件的因素控制。其次,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了数字比色法的应用特点。结果显示,数字比色法的灵敏度介于目视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之间。该方法对较小的颜色差异分辨能力不足而对比较明显的颜色变化区分能力较好。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将该方法应用于颜色变化梯度明显的化学反应体系可获得较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首先提出了简单1维数字流形的概念,接着研究了简单1维数字流形的具有C-相容邻接关系的笛卡尔积空间中的数字图像.进一步,为了研究数字复叠的笛卡尔积的Deck变换群,利用半径2-(k_(i2),k_(i1))-局部同胚的性质来体现数字复叠的笛卡尔积的Deck变换群在从数字拓扑的角度来比较数字积空间时的优势.此外,通过强调C-相容的必要性修正了文献(Han S E.Comparison among digital fundamental groups and its applications[J].Information Sciences,2008,178(8):2091-2104)中的一个错误.利用本文的方法,可以从本质上区分数字积图像,从而使得数字图像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45例,依据是否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例)和对照组(n=20例)。观察组行DSA引导下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剖宫产手术治疗。术后7天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母婴结局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失血量、红细胞输血量、冷沉淀输血量、住院时间,少(短)于对照组,新生儿1 min Agp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除、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和DIC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SA引导下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效果确切,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改善临床结局,且微创、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分别对雷诺数、磁场强度和磁纳米流体浓度进行了讨论,并将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到梯度磁场模型的建立,分析了磁场梯度大小和方向对传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诺数、磁场强度和梯度与传热效果呈正相关,在磁场介入的情况下,磁纳米流体浓度对传热效果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佳值;磁场梯度方向垂直于流动方向时对传热的强化效果最显著。以平均努塞尔数和压降为目标参数,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各变量对传热效果影响的权重大小,得到各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构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2010~2018年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动态演化与区域差异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伴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且东部相较于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更大。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动态演化显示,整体上中国各省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变化速度状态表现为上升趋势,相较于中西部,东部拥有更大的速度变化状态。地区前期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的一阶滞后、政府科技投入均会促进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会抑制数字经济发展,地区规模对数字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此外,不同线性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