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10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下弹性微穿孔吸声结构吸声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模态叠加法建立了水介质微穿孔板的数学模型,基于声电类比法得到其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弹性微穿孔板和弹性背腔对垂直入射吸声系数的影响。与空气介质中的微穿孔板不同,水下微穿孔板因结构阻抗不足,难以取得满意的吸声效果,为此提出了增强型微穿孔吸声结构,并在水介质阻抗管内对理论结果予以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增强型弹性微穿孔板弯曲刚度的增大,其在[20,2000]Hz范围内的平均吸声系数得到提高,逐步趋近于刚性微穿孔板的结果,弹性背板使微穿孔吸声结构的吸声峰向低频移动,低频吸声效果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田静 《声学学报》2015,(2):129-133
微穿孔板吸声体是马大猷教授提出的一项特殊的设计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在音质处理和噪声控制中。微穿孔板吸声体是一种无纤维的宽带吸声材料,它不仅能够应用在传统的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等领域中,更有意义的是它适用于高温、高速气流、高洁净、需要透明采光等一些极端条件下。当微穿孔板后面有一定的空腔时,它可以在低频的几个频程内具有很高的吸声系数。在喷注噪声控制理论方面,马教授根据小孔喷注噪声与其压力和直径的关系,根据人的听觉生理和心理特性,提出了在气流或者蒸汽出口的颈部处设计合适的小孔结构,可以大大减少气流噪声对人的干扰作用可听声频段内的声辐射,降噪量一般来说可以达到20~60 dBA的降噪量。这就是小孔喷注理论。本文回顾了马大猷教授在他学术生涯第二个春天里结出的这两颗硕果——微穿孔板和小孔喷注,关于微穿孔板在声场和声源噪声控制中的声学特性理论,主要回顾和讨论了微穿孔板结构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噪声控制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小孔喷注噪声的主要能量转移到超声波频段内的物理概念,这一概念对现代喷注噪声控制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志伟 《应用声学》2014,33(6):541-546
乘用车的车内声学性能直接影响人的主观感受,但仅靠主观评价来判定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引入有力的客观参量来刻画车内听觉的舒适度效果。而如何来设计车内噪声试验方案来诊断和改善声学水平则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乘用车车内噪声品质的开发过程中,综合应用语音清晰度和平均混响时间两个指标对车内吸声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实车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讨论了语音清晰度、车内平均混响时间、吸声系数和声压衰减斜率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从而确定了高速道路行驶工况下的语音清晰度主要取决于车内吸声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将车内相关部位进行材料吸声改进作为改善语音清晰度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孙阳  华波 《应用声学》2018,37(4):540-550
利用阻抗管法测量吸声系数是水下吸声材料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测量结果相比理论计算结果更具说服力。然而在待测样品的制备和安装过程中容易引入的系统误差往往被忽略,从而影响实测结果可信度。为了降低系统误差,本文提出缝隙宽、垂直度和光洁度三种可能引入系统误差的因素,搭建传递函数法水下吸声系数测量的有限元模拟实验环境并验证仿真计算算法的正确性,研究相关参量对橡胶吸声系数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一定误差下对相关参量的限制要求。所得结论对降低测量误差、提升实测结果可信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康钟绪  刘强  宋瑞祥  吴瑞 《应用声学》2017,36(2):111-115
为了提高附着薄纤维层穿孔板的声学预测精度,通过实验及理论分析方法研究薄纤维层对穿孔板的声学影响。采用声学阻抗管系统测试穿孔饰面板及背腔的吸声系数。测试结果显示,薄纤维层对吸声层的吸声性能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以穿孔板声阻抗模型为基础构建附着薄纤维层的穿孔饰面板等效声阻抗模型,以附加修正参数等效薄纤维层的声学影响。依据吸声系数测试结果计算薄纤维层的等效声学修正参数,结果显示薄纤维层造成的附加阻性修正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The feasibility of sound absorbing by a vibrating plate with piezoelectric material and shunt circuits is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Based on an equivalent compliance of a piezoelectric wafer shunted with RL circuit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the fiexural vibration of the plate with the piezoelectric wafer are derived using Lagrange's approach. The equations take into account not only the mass, stiffness and structural damping of the plate and the wafer, but also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 and electrical inductance of the RL circuits. By us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derived, the surface impedance and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late backed with a cavity are given.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late near its first mode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adjusting the R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7.
针对背腔深度较小的薄膜吸声结构难以实现低频吸声的问题,提出了磁力负刚度的解决方法。采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负刚度薄膜吸声结构理论模型,分析得出该结构的声阻抗等同与大背腔常规薄膜吸声结构的声阻抗;阻抗管实验验证得出,在一定磁场条件下,不同背腔的负刚度薄膜吸声结构与无负刚度结构相比其共振频率显著下降,吸声系数曲线与理论结构吻合。负刚度机制能够降低薄膜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用较小背腔实现低频吸声,从而实现薄型低频吸声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纤维类吸声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噪声污染问题不但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噪音,开发出降噪性能优异的吸声材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纤维类吸声材料的发展出发,重点论述了该类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聚合物纤维类吸声材料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吸声机理及影响吸声性能因素,阐述了聚合物纤维类吸声材料的结构与其声学...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值计算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压电分流阻尼技术控制薄板吸声特性的机制,分析了串联电阻和电感与薄板吸声系数、相对声阻和相对声抗之间的关系.数值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分流电路中电感和电阻等参数,可使电路谐振和机械谐振出现强耦合,进而明显提高薄板一阶模态处的吸声系数和吸声带宽.  相似文献   
10.
各向异性两相材料尖劈奇性场的非协调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个基于位移的、分析柱状各向异性两相材料尖劈端部邻域的奇性位移场和应力场问题的非协调元特征分析法. 该方法从柱状扇区的散度定理出发,将柱状扇区控制方程的弱式化为一个与虚功原理相同形式的方程,采用一种新的非协调元技术把所导出的``虚功原理'转化为标准一阶特征方程的求解问题. 非协调元法中,尖劈端部邻域的位移场假定没有采用奇异变换技术,有限元的单元形式是一维的. 将柱状各向异性两相材料尖劈视为``广义平面应变'问题,位移场与坐标z无关,只关注界面端的幂奇异性而不考虑对数奇异性. 运用该方法给出了柱状各向异性两相材料尖劈端部奇性应力指数、奇性位移角分布和应力角分布的算例. 所有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使用的单元少而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