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6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2175篇
化学   4507篇
晶体学   99篇
力学   360篇
综合类   102篇
数学   78篇
物理学   9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法测定锅炉水中磷酸根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基于“无线数据传输”设计一款“火箭动态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火箭飞行过程中的高度、速度和加速度等状态数据,既为火箭竞赛参与者提供调试指导,又可作为裁判系统辅助裁判与教学辅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可能存在污染或破坏环境且造成资源浪费的生产活动以及设备的更新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介质润滑领域,尤其是应用广泛且节能环保的润滑领域,相比传统的润滑油,作为润滑剂除了安全性高和具有冷却作用外,最大特点就是绿色环保、节约资源且成本低廉. 但是,纯本身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黏度低、耐极压能力差、承载和润滑性能差等,导致纯不适合直接作为润滑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涉及润滑相关产业的发展. 基于此,在本文中以柠檬酸和尿素为原料,采用一步热法合成了羽状氮化碳材料. 此方法的特点在于可将氮化碳原位分散于中,制成基润滑剂,既实现了溶质的均匀分散和有效抑制团聚,同时可以制备微米级分布的溶性氮化碳材料. 将其作为润滑剂,利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以逐滴滴加的方式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羽状氮化碳对环氧树脂-不锈钢配副在苛刻边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 材料的微观形貌表征结果表明:体相氮化碳在热条件下直接发生了层间剥离,生成了层间结构蓬松的羽状结构材料. 由于热条件下的高温和高压环境,导致其层间结合强度显著降低. 同时,蓬松的层间结构有利于氮化碳材料在摩擦过程中向界面转移,在界面形成薄而连续的转移膜. 界面转移物质的拉曼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去离子,以羽状氮化碳为润滑剂时,金属对偶表面转移的含碳物质的有序化程度显著提高,而且有序化程度随着润滑剂中氮化碳含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间接表明氮化碳材料在界面形成了结构有序的转移膜. 而且氮化碳基转移膜的承载能力和润滑性能俱佳,它可有效保护环氧树脂(EP)-不锈钢配副,避免单纯去离子润滑时因其承载和润滑性能差导致EP严重磨损的发生. 纯去离子作为润滑剂时,配副的摩擦系数和EP磨损量分别为0.56和2.92×10?4 mm3/(N·m). 而逐滴添加质量分数20%的羽状氮化碳润滑剂,上述配副的摩擦系数和EP磨损量分别下降了71.4%和78.1%. 原位基羽状氮化碳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润滑剂,在聚合物-金属配副的润滑设计和使用寿命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羽毛中提取的角蛋白为原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温敏性单体,采用一锅法制备了对温度敏感的双网络型角蛋白/PNIPAM凝胶,并对其结构、膨胀性能、吸附特性、吸附选择性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敏型角蛋白/PNIPAM凝胶符合负向温敏凝胶的特征,在高于低临界转变温度时凝胶排收缩,在低于低临界转变温度时凝胶迅速吸膨胀;温敏型角蛋白/PNIPAM凝胶随着pH的增大对重金属Pb(Ⅱ)的吸附容量逐渐增大,在pH 5时达到最大吸附容量78.63 mg/g。温敏型角蛋白/PNIPAM凝胶在吸附重金属Pb(Ⅱ)的过程中仅用3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对Pb(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15.73 mg/g。吸附模型拟合和吸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温敏型角蛋白/PNIPAM凝胶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R2=0.992),属于单层吸附。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显示该凝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辅。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标准k-ω SST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 实现了绕俯仰振荡NACA66翼非定常流动结构与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并基于有限域涡量矩理论定量表征了局部旋涡结构对翼动力特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翼升程阶段, 当攻角较小时, 层流向湍流的转捩点由翼尾缘向前缘移动; 在较大攻角时, 顺时针尾缘涡?TEV在翼吸力面上生成并向前缘发展, 同时与吸力面上的顺时针前缘涡?LEV融合发展为附着在整个吸力面上的新前缘涡?LEV, 新的?LEV与逆时针尾缘涡+TEV相互作用直至完全脱落, 直接导致了翼的动力失速, 在回程阶段, 绕振荡翼的流场结构逐渐由湍流转变为层流. 基于有限域涡量矩理论的定量分析发现, 有限域内附着的?LEV和?TEV提供正升力, 当?LEV发展覆盖整个吸力面时对升力的贡献最大, 占总升力近50%, 而+TEV提供负升力. 同时发现, 有限域内各旋涡内部的不同区域提供的升力有正有负; 而逸出有限域的旋涡内部不同区域提供的升力方向均保持一致, 其中顺时针涡提供正升力, 而逆时针涡提供负升力. 在失速阶段, 域外旋涡整体对升力贡献较小且存在小幅波动, 体现了流动的非定常性.   相似文献   
6.
人体尿液中存在大量具有生物表面活性的物质,而这些物质与尿液中不同形貌的草酸钙微晶间的吸附关系并未得到人们广泛关注。挑选了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磺基琥珀酸钠二辛酯(AOT)作为吸附物质,研究了不同形貌的二草酸钙(COD)晶体对AOT的吸附差异,探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机理。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并通过谱图差异分析了吸附AOT前后棒状、圆钝形、花状、十字形和双锥形COD晶体的组分变化;采用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吸附AOT后晶体表面的Zeta电位随AOT浓度的变化;采用比色法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浓度AOT存在下晶体的吸附量变化并绘制吸附曲线。随着AOT浓度的增加,COD的吸附量逐渐上升,最后达到吸附饱和状态,各吸附曲线均呈S型。不同形貌COD对AOT的最大吸附量大小顺序为:棒状COD (41.0 mg·g-1)>圆钝形COD (37.5 mg·g-1)>花状COD (35.0 mg·g-1)>十字形COD (27.2 mg·g-1)>双锥形COD (20.9 mg·g-1)。COD晶体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提供的活性位点也越多,越有利于表面活性剂AOT在晶体表面的吸附;富含Ca2+的(100)晶面更利于阴离子的AOT的优先吸附;此外COD晶体的内能越大,越会抑制AOT在COD表面的吸附,导致吸附量降低。吸附了AOT的COD晶体稳定性显著增加,COD向COM转变的速度明显降低。基于AOT在不同形貌的COD晶体表面的吸附特点,提出了COD晶体吸附AOT的分子模型。COD晶体对AOT的吸附与晶体形貌密切相关。容易吸附AOT的COD晶体形貌更容易粘附在带负电荷受损伤的细胞表面,加大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由于降雨、位升降等自然因素,固化淤泥作为填土材料使用时,其饱和度(基质吸力)常处于变动状态,使固化淤泥力学及体变特性发生改变,对土工构筑物的安全带来潜在隐患。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不同基质吸力、净围压下的三轴固结排剪切试验,探讨了基质吸力和净围压对非饱和固化淤泥力学及体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净围压增大,基质吸力的强度贡献减小,100kPa净围压时基质吸力的强度贡献十分显著,300kPa净围压时基质吸力强度贡献则不明显。当基质吸力小于残余值时,固化淤泥试样的抗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粘聚力均随基质吸力增大呈线性增长,但当基质吸力大于残余值时强度增幅均下降,说明基质吸力大于残余值时强度贡献减小。剪切过程中试样均表现为体缩且随基质吸力增大体缩变形减小。吸力摩擦角在土-特征曲线边界效应区和过渡区之间时几乎不变,进入残余区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8.
研究蛋白质溶液的红外光谱(IR)谱时,由于溶剂的强吸收与蛋白质的吸收峰会发生严重重叠,极大地干扰对蛋白质吸收峰的识别、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尝试利用杂化光谱法扣除溶剂峰。采用双背景方法,用空白ATR晶体(背景样品1)与ATR层(背景样品2)合成了单光束杂化背景谱,通过控制对背景样品1和背景样品2的扫描次数,合成的单光束杂化背景谱中的信号强度可任意调节,成功实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中溶剂峰的在线扣除。与光谱差减技术比较,杂化光谱扣除法具有显著的优势:3 400 cm-1峰强度接近于零,1 700~1 800 cm-1区间得到近似平滑直线,1 640 cm-1峰彻底扣除,观察到了高质量的酰胺I带吸收峰。将杂化谱法获得BSA红外光谱二次微分,得到蛋白质二级结构大量信息,与文献报道高度吻合。杂化光谱法应用到蛋白质热变性研究中,成功获得没有溶剂峰干扰的蛋白质红外光谱,变性前后,酰胺Ⅰ带光谱发生明显改变,峰形变化显著,吸收峰往低波数方向移动,吸收强度显著减小。杂化光谱ATR法扣除溶剂峰简单、易操作、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r)为模板剂,在热体系对蒸气处理后的超稳Y型(USY)沸石进行晶化处理,获得高酸量和高热稳定性的USY-c-w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固态核磁共振、N2吸附-脱附、NH3-程序升温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吡啶红外对所制备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详细表征。选用1,3,5-三异丙苯(TIPB)催化裂化作为探针反应,研究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与工业USY沸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再次热晶化后,样品的硅铝骨架局部重构,非骨架铝重新进入沸石骨架,合成样品的硅铝比(nSi/nAl)由10降至3.0;再晶化后的USY沸石,不仅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并且具有更多的弱酸和中强酸位点。在TIPB裂解反应中,再晶化后的USY沸石表现出比原样品更优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纳米尺度下气体驱动液体流动特征在纳流控芯片及页岩气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管径规格为292.8 nm,206.2 nm,89.2 nm,67.0 nm,26.1 nm的氧化铝膜为纳米阵列,进行气驱实验和单相气体流动实验,分析纳米尺度下气驱流动特征. 实验表明,纳米阵列中气驱时气体流量随驱动压力变化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流量缓慢增大,且比单相气体流量降低约一个数量级;第二阶段纳米阵列中的被大量驱替出,流量迅速增大;第三阶段纳米阵列中的全部被驱替出,流动特征与单相气体流动保持一致. 分析表明,气驱第一阶段存在气液界面毛细管力的“钉扎”作用及固液界面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是产生非线性流动的主要原因;而一旦“钉扎”作用破坏,气体进入管道推动界面运动,气柱与液柱之间的毛细曲面曲率变化,毛细管力减小,气体流量急剧增大,其中毛细管力随驱替压力增大急剧变化,是造成第二阶段气体流量突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