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36篇
物理学   2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利用圆二色性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鸡蛋溶菌酶的热变性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光谱学研究,得到了鸡蛋溶菌酶热变性过程的光谱学特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鸡蛋溶菌酶热变性过程的免疫原性变化;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热变性过程中鸡蛋溶菌酶蛋白结构改变与其免疫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食品过敏原蛋白热变性的光谱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DE/GC-MS)方法对酱油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在4种不同工艺生产的酱油中共鉴定出51种化学成分,其中醇类12种、酚类5种、醛酮8种、酸类6种、酯类7种、杂环化合物类13种,同时发现,3种酿造酱油中的共有成分为35种.不同工艺生产的酿造酱油中醇、酚、醛酮、酯类物质的种类均比配制酱油多1倍以上,酸类物质的总含量也远大于配制酱油,但配制酱油的杂环类风味物质比较丰富,主要为体现烤香风味的吡嗪类化合物.乙醇、2-甲基丙醇、3-己醇、3-甲硫基丙醇、苯乙醇、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4-乙基-苯酚、α-亚乙基-苯乙醛、香草醛、2-羟基丙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苯甲酯、亚油酸乙酯、5-甲基糠醇、3-苯基呋喃为酿造酱油的特有成分.构成酱油特征香气成分的4-乙基愈创木酚、糠醇、糠醛等物质的含量在配制酱油中也相对较少.这正是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风味不同的原因之一.该文研究结果验证了生产酿造酱油时不同原料不同工艺会对风味物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巴戟天中一种多糖的分离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巴戟天的根为原料, 经热水浸提、Sevag法除蛋白、乙醇沉淀和DEAE-Sepharose CL-6B离子交换柱层析, 得到一种水溶性的巴戟天多糖(MOPI-3). 通过UV、IR、NMR、GC-MS、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和甲基化等物理化学方法对MOPI-3的纯度、理化性质和组成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MOPI-3分子量为36061, 是一种由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的杂多糖, 以α-1,3-吡喃葡萄糖和α-1,4-吡喃半乳糖为主链, 平均每5个葡萄糖连接一个半乳糖, 每个重复单元具有一个支链, 支链由3个呋喃阿拉伯糖以α-1,3-键型组成, 连接在主链葡萄糖的6位碳上, MOPI-3含有乙酰基, 连接在主链半乳糖的2位碳原子上.  相似文献   
4.
黄油中8种类固醇激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黄油中雌酮、α-雌二醇、β-雌二醇、雌三醇、睾酮、表睾酮、孕酮和丙酸睾酮8种类固醇激素的凝胶渗透色谱(GPC)-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环己烷(1∶1,V/V)提取,提取液经GPC柱净化除脂,GPC浓缩液采用C18色谱柱(100 mm×2.0 mm i.d.,3.0μm)分离,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8种类固醇激素以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药物在1.0~20.0μg/kg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S/N=3)为0.04~0.30μg/kg,定量限LOQs(S/N=10)为1.0μg/kg;添加水平为1.0,2.0,4.0μg/kg时,回收率范围在64.1%~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1%。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可靠,满足黄油中8种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
胡松青  李琳  陈玲 《应用声学》2005,24(5):323-328
采用不同电功率的超声波处理了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超声处理后的PEG溶液发现,当超声电功率超过250W时,PEG分子量随超声波作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超声波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电功率超过250W超声波作用下,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组成PEG的单体没有明显改变,但是,羟基含量分析表明,PEG固体样品中的羟基含量有所减少。结合实验结果,根据高分子化学、有机化学和超声化学中相关理论对PEG超声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当超声波作用于PEG溶液时,同时存在有PEG的缩水聚合反应和自由基降解反应,当频率为20-25kHz、电功率为250-600W的超声作用于PEG6000溶液时,缩水聚合反应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靶向分子羧甲基多糖与DNA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 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药物分子与DNA作用程度可用作用常数D来表示, 实验表明: 几种生物多糖与DNA分子的作用强弱顺序为: 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多糖主要以嵌插方式与DNA作用, 使EB-DNA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7.
燃料电池中贵金属铂的大量使用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亟需探索高效廉价的替代型电催化剂.在目前的替代型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中,氮杂炭材料是一类氧还原反应催化活性最好、成本最低廉的催化剂,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Pt催化剂而获得实际应用的催化剂.氮杂有序介孔炭材料因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规整的孔道结构,可实现活性位点的密集组装与反应物料的快速传输,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以苯胺、吡咯和邻菲罗啉为含氮前驱体,介孔分子筛SBA-15为硬模板,采用纳米浇铸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氮杂有序介孔炭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含氮前驱体对氮杂有序介孔炭材料的影响.采用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研究了氮杂有序介孔炭的组成与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法(CV)以及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等手段考察了其电化学行为与氧还原反应极化性能.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结果表明,采用三种不同含氮前驱体制备的氮杂炭材料都对应Ⅳ型吸脱附等温线以及H4型滞后环,表明所制备的氮杂炭材料具有介孔结构.由TEM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氮杂炭材料已经成功地反转了SBA-15模板的孔道结构.同时发现,含氮前驱体对氮杂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以吡咯和邻菲罗啉为前驱体制备的炭材料C-PY-900和C-Phen-900的比表面积较高,分别为765和746 m2/g,而以苯胺为前驱体制备的炭材料C-PA-900比表面积较小(569 m2/g);三种炭材料平均孔径大小顺序为C-Phen-900 (3.7 nm)< C-PY-900 (5.0 nm)< C-PA-900 (5.9 nm),这是由于不同含氮前驱体在高温焙烧过程中热分解行为不同所致.XRD结果发现,含氮前驱体对氮杂炭材料的晶型基本没有影响,均为无定形碳.XPS结果表明,采用苯胺、吡咯以及林菲啰啉为前驱体制备的氮杂炭材料中氮含量基本相同,分别为3.13 at%,3.32 at%和3.33 at%,说明在相同热解条件下材料中的氮含量基本不受前驱体的影响,但不同配位环境的氮含量以及氮活化碳原子的含量却有较大差异,其氮活化碳原子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5.60%,19.87%和23.04%.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氮杂介孔炭材料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活性顺序为C-PA-900<C-PY-900<C-Phen-900,其H2O2产率低于30%,说明氧还原反应经历4电子转移路径.在碱性条件下,所制氮杂有序介孔炭材料C-PY-900和C-Phen-900表现出较商品Pt/C催化剂更加优异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性能.综上可见,通过改变含氮前驱体的类型可以有效调变氮杂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孔道结构以及N 1s与C 1s化学态,从而调控氧还原反应活性,本文不仅制备出高活性的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同时也为高活性炭基电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脉冲电场对木瓜蛋白酶影响的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瓜蛋白酶溶液在电场强度为50 kV·cm-1,频率1 500 Hz,脉冲宽度40μs的脉冲电场下接受19 800个脉冲处理后,其活性降低了56.5%.文章采用荧光偏光光谱对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处理后酶样的荧光强度明显大于处理前,在峰值位置其荧光强度增加超过50%,峰位从342 nm移到了346 nm左右,其荧光偏振幅度明显减小.由此推断出木瓜蛋白酶经脉冲电场处理后酶蛋白的α-螺旋结构松散拉伸,分子内部的氨基酸残基暴露于分子表面,并有部分发生离解游离于溶液中,导致活性部位的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酶失活.  相似文献   
9.
离子液体在纤维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君  赵星飞  熊犍 《化学进展》2007,19(4):478-484
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作为非衍生化纤维素溶剂,离子液体在纤维素研究中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综述了纤维素在离子液体溶解、再生、衍生化反应及其在生物酶催化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性质的荧光光谱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n WW  Yu SJ  Yang XQ  Wang JM  Guo J  Guo R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2):3307-3310
乳清分离蛋白与葡聚糖的混合物在干热处理条件下,发生了以褐变为特征的美拉德反应。当葡聚糖分子量由67kD增至150kD时,游离氨基含量分别下降了35.77%和30.53%,糖链越长,其接入到蛋白质肽链的难度越大。采用荧光光谱对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内源荧光光谱图显示,接枝产物在405nm的最大荧光强度显著提高,且350~500nm范围内的荧光强度顺序为:G67>G150,这说明接枝物中有Maillard反应体系所特有的荧光物质生成;由外援荧光光谱图得出,接枝产物在470nm的最大荧光强度均有明显降低,各溶液体系中荧光强度高低顺序依次为:WPI>G150>G67。疏水性指数的测定进一步说明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葡聚糖接入到蛋白质肽链中,对乳清分离蛋白的疏水性均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