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化学   7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京  任涛 《物理通报》2013,(8):105-107
1引言2012年高考北京卷是北京市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第三次高考,物理试卷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命题更加成熟、稳定,是一份高质量的成功的试卷.试题追求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  相似文献   
2.
周业虹 《化学教育》2009,30(10):23-24,31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个个活动元来展开教和学,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以“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为例,简单论述了活动元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贵刊2010年第2期发表了杜继渠老师撰写的<高考创新题着实让人期待>一文(下称"杜文"),文中作者对两道高考题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挖掘,颇有心得,值得称道.笔者读后有感,特书此文,与杜老师研讨和商榷.  相似文献   
4.
 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世人称为经典力学的四大定律。高中物理动力学问题以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核心(见图1),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对物体运动性质的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融合。牛顿运动定律贯串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它以知识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而一直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是历届高考试题中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近10年来再现率为100%。图1高中物理动力学知识结构动力学的任务是回答物体做各种不同运动的原因,即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具体来说,需要处理两类基本问题:第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5.
郑克强 《化学教育》2011,32(1):29-31
任务情景教学法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利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念。结合案例研讨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任务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施合作学习并培养学习能力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6.
左京平 《化学教育》2010,31(Z1):12-14
适时地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在教学中要着力发掘情感智能因素,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奇"、"疑"、"争"、"用"等问题情境里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作一种"不协调",造成心理悬念,通过"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能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7.
周业虹 《化学教育》2010,31(Z1):19-21
践行建构主义的理念,通过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了合作学习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8.
贺信淳 《数学通报》2007,46(5):44-46
2006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第24题是“已知函数y=x xa有如下性质:如果常数a>0,那么该函数在(0,a]上是减函数,在[a, ∞),上是增函数.(1)如果函数y=x 2xb(x>0)的值域是[6, ∞),求b的值;(2)研究函数y=x2 xc2(常数c>0)在定义域内的单调性,并说明理由;(3)对于函数y=x xa和y=x2 xa2(常数  相似文献   
9.
程嗣 《物理通报》2007,(7):50-54
1试题概述 通读2007年北京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命题遵循北京《考试大纲》的精神,符合考试要求的定位.命题人在命题设计中,做到了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坚持了三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命题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刘臣  于春华  贾同改 《化学教育》2019,40(21):20-26
课堂教学以获取氢能为教学明线,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阐述了实际问题的确定、拆解和解决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问题的解决中,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搭建思维框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