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篇 |
免费 | 98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25篇 |
晶体学 | 130篇 |
力学 | 9篇 |
综合类 | 7篇 |
数学 | 71篇 |
物理学 | 2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F-NMR技术由于其化学位移范围大、不易出现峰重叠及灵敏度高等优点,自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在分析光学异构体,生命科学等研究中有其特殊意义.在体内核磁共振技术中,19F-NMR与其他方法相比,在不损伤样品的条件下,就可进行实时定量监测.近30年,引人氟代指示剂进行体内19F-NMR的研究,含氟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含氟材料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19F-NMR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起来.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含氟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以及在医药、农药和具有优异性能的含氟材料的研究应用受到很大的重视,这是近期19F-NMR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静态批次实验研究旱田黄土对Pb(Ⅱ)和氯吡硫磷的共吸附行为,使用SEM,FTIR,XRD和理论分析揭示共吸附机制。实验结果发现:黄土对Pb(Ⅱ)和氯吡硫磷的共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经计算得出的理论吸附容量qm分别为12.5和0.64mg.g-1,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反应行为。吸附反应后,黄土表面形貌变化很小,FTIR图谱中的某些波峰红移、消失或强度减弱,综合XRD图谱及理论分析,认为:旱田黄土对Pb(Ⅱ)的吸附为表面配位络合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以化学吸附为主;而氯吡硫磷的去除涉及到黄土有机质对氯吡硫磷大分子的截留作用,以及氢键、范德华力的作用,以物理吸附为主,兼有化学吸附的贡献。旱田黄土有机质对Pb(Ⅱ)和氯吡硫磷的吸附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4.
采用阳离子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氨水为催化剂,制备了中空TiO_2微球.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比表面测定仪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模板粒径、钛源用量以及催化剂用量对中空TiO_2微球形貌的影响.通过物理共混法将其引入至聚丙烯酸酯乳液中并成膜,研究了复合薄膜的保温性能、抗紫外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锐钛矿相中空TiO_2微球模板粒径、钛源用量以及催化剂用量影响中空TiO_2微球的空心尺寸、壁厚及壳层致密性.中空TiO_2微球可显著提升聚丙烯酸酯薄膜的保温性能、抗紫外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不同粒径的模板制备的中空TiO_2微球对复合薄膜的各项性能均有影响,其中模板粒径为140 nm时复合薄膜性能最优,光反射率提升63%,导热系数降低27%,且在波长小于360 nm范围内,紫外透过率几乎为0,抗张强度增加100%,断裂伸长率提升62%. 相似文献
5.
6.
采用聚乙二醇(PEG)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醚化改性,得到醚化PBS(PEG/PBS),PEG/PBS与羧甲基纤维素(CMC)共混制备了在水相均匀分散的新型(PEG/PBS)-CMC液体复合材料.结合分子模拟技术对PEG/PBS与CMC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G/PBS具有预期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水润湿性;含醚链段PEG的引入有效提高了PBS分子链的极性和柔顺性,PEG/PBS与CMC之间存在氢键作用、范德华力作用、疏水作用和吸附作用.红外光谱(FTIR)中官能团(如—OH,—OCO—,—COOH,—C—O—C—等)的吸收峰频率发生偏移;光电子能谱(XPS)中C和O元素的结合能分布转移,表明PBS及PEG/PBS与CMC的官能团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偏光显微镜(POM)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非共价键的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醚化改性后(PEG/PBS)-CMC复合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表面结合更紧密,相容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危险废弃物含铬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是制革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含铬革屑的主要成分胶原可作为吸附材料,但存在稳定性差、需解吸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酸法从含铬革屑中提取胶原纤维并原位负载纳米氧化锌(ZnO)制备了吸附-降解型胶原/ZnO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谱图显示,ZnO成功负载且呈片状,具有六角纤锌矿晶型,负载到胶原纤维上后并不会影响其自身的光响应范围,禁带宽度为3.20 eV.当锌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12 mol/L、胶原纤维分散液pH值为8、胶原海绵质量为60 mg时,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最佳;在160 min内对10 mg/L亚甲基蓝(MB)的降解率达95.2%;循环5次后,降解率依然可达到87.5%.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对MB的吸附更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受化学吸附控制;MB的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降解速率最高为0.0172 min-1.此外, ZnO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菌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9.
以硝酸铋和钼酸钠为起始原料,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片状的Bi2MoO6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别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微波水热温度的升高,衍射峰的强度增强,产物的结晶程度逐渐提高,晶粒尺寸逐渐增大,Bi2MoO6微晶由不规则的形状转变成规则的片状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Bi2MoO6微晶在紫外光区具有优异的吸收性能,且随微波水热温度的降低,其吸收边出现略微蓝移,禁带宽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以( NH4) 2Fe( SO4)2·6H2O和NaWO4·2H2O为起始原料,水热合成了FeWO4微晶.采用X射线衍射(XRD)以及透射电镜(TEM)对制备的微晶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在水热温度110℃,24h条件下即可制备出单一物相的FeWO4微晶.随着水热时间的延长和水热温度的增加,产物由针状变为粒状结构,并且产物的结晶性能有所提高,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动力学研究表明,FeWO4微晶粒生长符合Brook关系,计算得到晶粒生长活化能为Ea=17.36 kJ/mo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