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含羟基化合物的17O-NMR化学位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0
在系统地归纳总结前人对含羟基化合物1 7O NMR化学位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按伯、仲、叔醇、i R—OH型化合物 (i R表示与羟基直接相连的原子为非链状烷烃碳原子的取代基 )及苯酚类等五大类 ,提出了计算含羟基化合物1 7O NMR化学位移的公式 :δcal =δ0 + ∑aiΔδi,并通过线性回归法结合最小二乘法得到 1 5种计算醇和羧酸中羟基1 7O NMR化学位移时采用的取代基参数和 2 3种计算酚羟基1 7O NMR化学位移时采用的取代基参数 ,计算结果分别以伯、仲、叔醇、i R—OH型化合物四类 1 40种化合物和 60种酚类在化合物为样本点作回归检验 ,置信度均为 99.5 % ,计算误差Δδ小于 5 (相对误差小于 0 .5 % )的1 7O NMR化学位移计算值均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2.
掺杂型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摘要:全色显示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器件发展的目标,而高性能红色发光器件一直是制约全彩色OLED器件实用化的瓶颈,也是目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研究的热点。制作了掺杂DCJTB和不同浓度的rubrene两种荧光染料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以NPB和Alq3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发现器件性能与只掺杂DCJTB的器件相比有明显提高,发光效率提高到2 ~3倍。通过F rster理论和能带理论分析了器件的能量转移机理,研究发现F rster能量转移不是掺杂器件能量转移的主要形式,载流子俘获机制才是器件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rubrene的引入使得能量能够更有效地从Alq3转移到DCJTB,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 相似文献
3.
4.
红枣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了红枣中K、Ca、Mg、Cu、Mn、Zn、Fe等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实验方法加入标准样回收率在99.4%-105.2%之间,RSD在0.4%-1.3%之间,分析结果令人满意.红枣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Fe、K、Ca、Mg、Zn、Mn、Cu,说明红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去除图像中的干扰噪音,改善模糊不清晰的有用边缘细节信息,提高图像的层次感和清晰度,提出将粗糙集和小波反锐化掩模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图像增强.运用粗糙集中的近似及等价属性关系将知识化后的图像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再根据估计好的阈值进行数据约简,实现有效去除噪音.运用小波反锐化掩模法对图像的轮廓及细节信息进行增强处理,完成图像的最终增强.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在主观的视觉效果上,还是客观的噪音均方误差,该方法的处理结果都是较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7.
双空穴注入的绿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作了一种新型绿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为ITO/HAT-CN(x nm)/MoO3(30 nm)/NPB(40 nm)/TCTA(10 nm)/CPB∶GIr1(30 nm,14%)/BCP(10 nm)/Alq3(25 nm)/LiF(1 nm)/Al(100 nm),其中X=0,8,10,12,14,15 nm。电流密度-电压-亮度特性表明该结构有利于降低驱动电压和增加器件亮度。当HAT-CN厚度为12 nm时,器件的最高亮度可以达到32 480 cd/m2,起亮电压为3.5 V左右,发光效率为24.2cd/A。所设计的空穴型器件证明该器件结构具有很好的空穴注入和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8.
原子光谱线增宽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上给出了原子光谱线增宽的几种原因 ,即 :①自然线宽 ,它是原子的内禀特性 (即在跃迁中所涉及到的能级的特性 ) ;②多普勒增宽 ,它是原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 ;③碰撞增宽 ,它是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这几种原因分别给出了数量级上的估算。对原子光谱的测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理想气体p-V图中负斜率直线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理想气体p-V图中负斜率直线过程温度及吸、放热变化的综合讨论,使我们对该过程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以开拓我们对热学过程讨论的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对光谱强度的非接触式LED结温测量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一体化封装高导热铝板,利用蓝光芯片及常用YAG荧光粉,制备了大功率白光LED,并研究了其在不同结温下的光谱变化规律。发现白光LED辐射光谱在波长485nm处辐射强度具有极小值,并且此波长的辐射强度与LED结温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以此为依据给出了该波长辐射强度与结温的关系公式,测量了LED结温,并与正向压降法及光谱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结温测量方法与正向压降法测量结果差距不超过2℃,该方法保持了正向压降法的结温测量较为准确的优点,克服了光谱法的光谱漂移过小,对测试结果带来较大误差的缺点,同样也具有光谱法的实用性强、高效直观、非接触测量、不破坏灯具结构的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