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可控空心光束在单轴晶体中的传输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光束在各向异性单轴介质中的傍轴矢量传输理论,对可控空心光束(CDHB)在单轴晶体中的传输特性作了研究。得出该光束在单轴晶体中传输的横向慢变振幅的表达式,并利用此表达式作数值计算,研究了CDHB在单轴晶体中的传输特性。研究表明,可控空心光束在单轴晶体中传输时,控制参数ξ和光束阶数N的取值对其光强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控制参数ξ的增大,光束的暗斑尺寸也随之增大,光强则减小;研究还发现,当光束的阶数N增大时,光束的暗斑尺寸也随之增大,光强则减小;随着光束传输距离z的增加,中心光强逐渐加强,光强分布不再保持原来暗中空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e,Ni单掺杂和(Fe,Ni)共掺杂纤锌矿型ZnO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分布、介电函数、光学吸收系数,分析了掺杂后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掺杂体系的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密度主要来源于Fe 3d,Ni 3d态电子的贡献;与纯净ZnO相比,Fe,Ni单掺杂和(Fe,Ni)共掺杂ZnO的介电函数虚部均在0.46eV左右出现了一个新峰;Fe,Ni单掺杂和共掺杂ZnO的吸收光谱均发生明显的红移,并都在1.3eV处出现较强吸收峰.结合他人的计算和实验结果,给出了定性的讨
关键词:
氧化锌
掺杂
第一性原理
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3.
早在1917年爱因斯坦就提出了激光的理论基础———受激辐射光放大,1960年美国加州休斯实验室的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激光作为新型光源,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相干性好以及高亮度、大功率等特点,从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手段,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光雷达是现代激光技术与传统雷达技术的完美结合,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与传统的微波雷达相比激光雷达具有独特的优点:极高的角、距离、速度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和重量小,这使其在国民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光束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的传输规律,利用广义惠更斯-菲涅耳衍射积分法,推导出余弦高斯光束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传输的解析表达式,对余弦高斯光束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介质梯度折射率系数和调制参数对传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余弦高斯光束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传输时,轴上光强分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横向光强分布受梯度折射率系数和调制参数影响较大。余弦高斯光束传输时具有不稳定性,通过适当调节参数,可在空间某位置实现余弦高斯光束的整形。 相似文献
5.
利用改进的Ginder-Epstein模型计算了碱式聚苯胺在参数V2,0不同取值下的自洽变分基态,结果表明芳环扭角和能隙随此参数的减小而缩减.据此,用这个参数的减小来表示垂直于主链方向加压,估算聚合物压强与芳环扭角的对应关系并对自洽变分基态作拟合,给出了V2.0与压强之间的经验公式.最后作出高压吸收谱:加压至饱和压强7.69 GPa时,π-π*吸收峰由2.17 eV蓝移至0.74 eV.此理论谱供压力定标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旋涂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Co, Cu单掺杂及Co,Cu共掺杂ZnO薄膜.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Co与Cu掺杂对ZnO薄膜形貌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研究揭示所有ZnO薄膜样品都存在(002)择优取向,在Cu单掺的ZnO薄膜中晶粒尺寸最大.对所有样品的室温光致发光测量都观察到较强的蓝光双峰发射和较弱的绿光发射,其中长波长的蓝光峰和绿光峰都能够通过掺杂进行控制.对不同掺杂源的ZnO薄膜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认为蓝光峰来源于电子由导带底到锌空位能级的跃迁及锌填隙到价带顶的跃迁,绿光峰是由于掺杂造成的
关键词:
ZnO薄膜
溶胶-凝胶
Co
Cu掺杂
光致发光 相似文献
7.
在20~6000 K温度范围内,通过乘积近似计算了二氧化碳及其同位素的总的配分函数.其中振动配分函数用谐振子近似,转动配分函数考虑了离心扭曲修正.20~6000 K温度范围被划分为五个小区间.在每一个小区间,计算的总的配分函数被拟合到一个温度T的四阶或五阶多项式,从而获得五个或六个拟合系数.通过这些拟合系数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分子在所研究温度范围内任意温度下的总配分函数.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研究了外电场对一些硝基苯类炸药分子的总能量、偶极矩、分子轨道能级和前线轨道能量差等分子特性的影响;考察了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前线轨道能量差与炸药的电火花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总能量降低,偶极矩增大、前线轨道能量差减小;分子前线轨道能量差与炸药的电火花感度之间几乎线性相关,且外电场对这种线性相关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