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327篇
  国内免费   639篇
化学   1054篇
晶体学   86篇
力学   126篇
综合类   71篇
数学   299篇
物理学   7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石可以以板状、片状、葡萄状、肾状、放射状或块状集合体的形式产出,因其美丽的外观和特殊的晶体结构,近年来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电子探针、粉晶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黄绿色葡萄石的成分、结构及谱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葡萄石的主要致色元素为Fe,且Fe3+经常取代Al3+占据八面体配位,Fe2+经常取代Ca2+存在于空隙中。电子探针数据表明:Fe与Al的含量变化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Fe与Ca的含量变化也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Fe含量相对较高的样品其黄绿色调加深。XRD图谱和拉曼光谱的结果表明:在葡萄石中绿帘石以包裹体的形式存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表明葡萄石中存在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两种架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揭示了葡萄石的致色机理。本文对葡萄石的矿物学特征及谱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后续葡萄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Ferroptosis triggered by hemin is regarded as a primary factor accounting for neuronal death secondary to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us, compounds with inhibitory effect on hemin-induced ferroptosis might be potential medicines to prevent neuronal death caused b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erein, we investigate whether maltol could alleviate hemin-induced SH-SY5Y cell ferroptosis and its potential mechanisms. It is found that maltol effectively prevents hemin-induced SH-SY5Y cell ferroptosis via three pathways. The first one is inhibiting intracellular iron increase via preventing upregulation of transferrin receptor, the second one is alleviating lipid peroxidation via attenuating H2O2 generation by NOX4 and promoting H2O2 clearance by catalase, and the third one is to reduce peroxidized lipids via maintaining GPX4/GSH pathway. Therefore, maltol is a novel agent preventing hemin-induced SH-SY5Y cell ferroptosis.  相似文献   
3.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对钠基蒙脱石(MMT)进行季铵化改性,制备有机蒙脱石(CMMT),对改性后的蒙脱石进行X射线衍射(XRD)、电位分析法(PA)、红外光谱(FT-IR)和热分析(TGA)等分析表征,并用改性后的蒙脱石吸附五氟尿嘧啶(5-FU)后测定并比较其载药量.结果表明,改性剂已成功插入到蒙脱石的层间;相比于钠基蒙脱石,有机蒙脱石的层间距和热稳定性均有所增大;当制备季铵盐有机改性蒙脱石时,反应温度为80℃,且CTAC的用量是MMT的2.5倍阳离子交换容量时,形成的有机蒙脱石的阳离子化程度和对5-FU的载药量最高.此外,考察并比较了有机蒙脱石和钠基蒙脱石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有机蒙脱石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4.
在线社交网络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电子生态系统,其应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在线社交网络特性复杂,分析在线社交网络形成和变化中的规律成为当前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和物理学的一项挑战。传统上,在线社交网络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被动数据获取和分析方式。近年来,在真实大规模在线社交网络上直接进行控制实验从而主动获取数据并开展分析研究的方式广受关注。评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社交网络控制实验的主要研究模式;控制实验方法在社交网络结构、信息传播、行为和心理学等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主要实验工具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最后,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交网络控制实验中的应用潜力,分析了智能算法对降低实验成本和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Circular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active materials attract great attentions owing to their widely applications in 3D optical displays and encrypted transmission. Inspired by the strategies adopted in perovskite based CPL materials, herein, CPL-active hybrids (D)- and (L)-(tert-butyl prolinate)MnCl3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ssembling chiral D/L tert-butyl prolinate with manganese (II) chloride.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s show the as-formed hybrids possess one-dimensional (1D) structure containing linear chains of face-sharing MnCl6 octahedral surrounded by prolinate cations. The 1D Mn(II) hybrids display strong red emission peaked at 646 nm with PLQY of 67.1 % and 57.2 % for d -type and l -type, respectively,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PLQY for 1D MnII hybrids. Interestingly, the 1D Mn(II) hybrids exhibit prominent circular dichroism (CD) signals and remarkable CPL activity with the dissymmetry factor g of 6.1*10−3 and −6.3*10−3 from 550 to 800 nm for (D)- and (L)-(tert-butyl prolinate)MnCl3, respectively, owing to the existence of chiral cations. It is worthy noted the obtained g represents the highest value for non-lea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s.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多原子强耦合腔-QED系统中,利用脉冲宽度为5 ns的强脉冲光在垂直于腔轴方向直接激发原子,脉冲的峰值功率为40 mW,通过光学腔观测激发原子辐射到腔中的光子获得相应的激发光谱。我们发现当光场频率和原子跃迁失谐±80 MHz时原子激发率达到最大,而在共振时原子激发被抑制。我们建立了脉冲光与三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的模型,通过缀饰态能够解释此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光子诱发52,50Cr核反应的各类实验数据,澄清52Cr光子吸收截面评价数据与中子、质子出射截面测量值间的分歧,给出了52Cr中子出射截面实验数据的修正;选取EGLO模型光子强度函数,结合准氘模型,给出光子吸收截面。在此基础上,采用最新研制的光子与中重核反应计算程序MEND-G,通过优化理论模型参数,包括剩余核的能级密度和对能修正参数,给出光子能量在200 MeV范围内的n、p、${{\rm{\alpha }}}$等粒子出射核反应的截面,52,50Cr的计算结果在30 MeV以下能区很好地符合了现有实验数据,并按国际标准ENDF/B-6库格式给出了50,52,53,54Cr的全套数据文档,便于核工程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两例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Ni(H2O)2(1,3-BIP)2]·TFBDC}n(1)和{[Cu3(H2O)4(1,3-BIP)6]·(BTC)2·(H2O)15}n(2)(1,3-BIP为1,3-二(咪唑)丙烷,H2TFBDC为2,3,5,6-四氟对苯二甲酸和H3BTC为1,3,5-均苯三酸),并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1呈现一维环形链构型,并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进一步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配位聚合物2呈现出(4,4)拓扑的二维层状结构.此外,研究了两例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9.
使用二维多群辐射扩散流体力学程序LARED-S,模拟研究靶丸支撑膜在惯性约束聚变氘氘(DD)气体靶内爆过程中的扰动演化过程及其对内爆性能的影响.二维模拟表明:靶丸支撑膜显著降低DD气体靶内爆的中子产额,二维模拟产额为一维结果的55.2%.内爆性能下降的主要物理机制是支撑膜使靶壳生成大幅度的尖钉深入DD气体区,使烧蚀层与DD气体之间物质界面处的电子热传导漏失功率显著增大,导致DD核反应速率显著降低,中子反应速率峰值时刻(bang-time时刻)提前.相比一维理想内爆的模拟结果,支撑膜引入的扰动显著降低bang-time时刻DD气体压强与内爆动能转化为DD气体内能的效率,壳层剩余动能相应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