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化学   758篇
晶体学   52篇
力学   157篇
综合类   314篇
数学   556篇
物理学   70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7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0篇
  1982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44篇
  1971年   17篇
  1970年   19篇
  1969年   21篇
  1968年   19篇
  1967年   11篇
  1966年   8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7篇
  1961年   9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RC)单向板是桥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6块高强RC单向板进行非接触爆炸试验, 研究HRB400、HRB500和HTRB600高强RC单向板的抗爆性能, 分析爆炸后试件的破坏形态和参数. 结果表明 非接触爆炸下, 3种类型高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破坏形态相似, 单向板整体响应后出现弯曲破坏, 侧表面出现多条弯曲破坏裂缝; 在2.5kgTNT作用下的HTRB600高强RC单向板的裂缝数量和裂缝类型与2.1kgTNT作用下的HRB500高强RC单向板和1.7 kgTNT作用下的HRB400高强RC单向板差别不大, 相差范围在1条裂缝以内; HTRB600高强RC单向板在承受更大载荷时, 其平均加速度峰值比低载荷下HRB500、HRB400高强RC单向板分别增加45.1%和88.6%, 其抗弯承载力更好, 刚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由于海啸波具有长周期、慢衰减的特征, 对于能够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 海啸波资料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利用地震波资料和大地测量资料反演得到的震源有限断层模型的补充数据, 以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 本文以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期间反演的震源模型为例, 利用Okada弹性半无限空间理论将震源有限断层模型转化为垂向海底变形; 然后利用GeoClaw海啸数值模型进行海啸数值模拟, 在计算区域模拟实际观测点的海啸波波形数据; 并将模拟海啸波波形数据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比, 以验证震源有限断层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进料负荷对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过程有重要影响. 以进料负荷为影响因子, 设置温度均为55℃的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实验, 其中进料负荷(以VS计)分别设置为(A)5kg?m-3?d-1、(B)10kg?m-3?d-1、(C)15kg?m-3?d-1, 分析厌氧产氢过程中产气量、产氢速率、pH、VFAs、氨氮、SCOD等参数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 B组发酵底物产气量最大, 为8664mL, 产氢速率也最大, 为748.3mL?h-1, 反应过程中pH始终维持在5.5±0.1内, 是厌氧产氢的最佳范围. 实验结束时, 各组VFAs、氨氮浓度分别为7292.46、8248.35、8558.24mg?L-1和544.48、754.31、1458.33mg?L-1. 同时各组SCOD浓度变化趋势相似. 在研究范围的最佳进料负荷下, 进行回流比分别为10%、30%、50%的实验, 结果显示30%回流比的产氢量最大, 为56039mL, 同时运行过程中系统稳定性较好. 综上所述, 进料负荷为10kg?m-3?d-1, 30%回流比的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时, 微生物活性较好, 能够产生更多的氢气. 这一结果可为餐厨垃圾资源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坛紫菜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强度酸雨(pH值分别为5.6、4.5、4.0、3.5)对坛紫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试验中测定了坛紫菜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 以比较适当干出和完全浸泡、黑暗和光照条件下酸雨胁迫对坛紫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1)经过不同方式处理的模拟酸雨处理后, 适当干出处理的坛紫菜对酸雨的耐受性大于完全浸泡, 黑暗处理的坛紫菜对酸雨的耐受性大于光照; (2)坛紫菜的各项生理指标受pH值为3.5的酸雨胁迫的影响最显著, 而坛紫菜对pH值为5.6的酸雨胁迫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 该试验为酸雨胁迫下的坛紫菜栽培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尽早预防疾病, 开展健康管理, 改善教职工的健康现状, 对2018—2021年期间宁波大学教职工的健康体检资料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2018—2021年检出前10种疾病略有不同, 4年间检出率均位于前10位的疾病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心电图异常、乳腺异常. 其中每年血脂异常、肺结节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P< 0.05), 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则是女性高于男性(P<0.05); 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和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P<0.05); 每年检出的疾病随年龄变化的态势各不相同, 其中血脂异常、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心电图异常、前列腺异常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 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教职工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 因此, 应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 积极进行健康体检, 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并进一步强化健康管理理念和教职工的健康意识, 尽可能改善教职工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视觉的飞速发展, 使得采用视觉技术辅助无人船航行成为可能. 在无人船巡航过程中, 获取船体航向是航行控制的必备基础. 特征匹配是无人船相关视觉技术中的重要部分, 是目标识别和定位等功能的关键步骤. 获取无人船运动姿态的基本步骤是对图像前后帧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和匹配. 针对水域环境中的图像静态特征提取速度慢、精度低的问题, 本文提出一种图像匹配方法以求取无人船的航行姿态角. 首先对图像预处理, 并对有效区域进行特征提取. 其次, 设计一种基于描述子相似度的初始特征匹配策略. 再其次, 筛选特征匹配对, 优化模型参数. 最后, 通过前后帧旋转矩阵计算航行姿态角. 实验表明, 该方法能有效提取无人船的航行姿态角.  相似文献   
7.
对微结构的制作、微装配系统进行了研究. 采用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微加工技术制作有底座、精细的三维立体“拱形”微结构, 其高250μm、长300μm、厚50μm. 将此微结构与实验室自主搭建的二维微装配平台相结合, 利用自主编程的人机交互界面驱动步进电机, 远程操控微装配设备; 将荧光闪烁陶瓷粉末装配到微结构中, 对装配后的微结构进行荧光光谱表征发现, 纯荧光粉末和微结构中的荧光粉末的发射光谱在测量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 表明荧光粉末的光学性质未发生改变. 利用该装置可以将各类微纳米级材料和微结构进行装配, 形成含有不同材料的微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8.
以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 运用基尼系数、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 研究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1)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分布数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洲际分布呈现高度集中, 主要聚集区是东亚与东南亚、地中海-红海以及加勒比海沿岸, 太平洋、印度洋与大西洋为散点分布. (2)影响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因素主要为海洋地形、海水温度、陆地气温、洋流、潮汐、海水能见度、珊瑚礁等, 相关因素影响程度与广度因海域呈现地域综合导控, 使得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主要聚集在热带海域等地.  相似文献   
9.
对3种不同残奥(RA)含量的马氏体高强钢进行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 研究RA含量对其磨损性能的影响.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试验后的磨损表面及横截面显微组织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RA含量越高, 磨损表面越光滑, 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越小, 也即马氏体高强钢的耐磨性越好. 磨损引起的大应变使RA发生应变诱导马氏体相变, 导致硬度和硬化层厚度显著增大. RA含量最高的HT3试样的硬度提高了18.3%, 硬化层厚度达70μm. 相比RA含量低的试样, HT3试样表现出很好的耐磨性. 这是因为马氏体相变使硬度逐步增加, 抗裂纹萌生能力提高; 同时由于亚表面良好的韧性, 可延缓和阻止裂纹扩展, 使得点蚀和剥落不易形成. 因此, 要提高马氏体高强钢的耐磨性, 除了硬度要求外, 还需要考虑其亚表面韧性.  相似文献   
10.
Micromechanical deformation phenomena such as those leading to macroscopic viscoelastic and plastic behavior must be studied from a thermodynamic viewpoint, as they induce complex and partly irreversible heat effects. Calori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intrinsic volumetric thermomechanical heat sources (THS) activated in the material bulk during mechanical loads can produce valuable information with respect to that aim. They can be based on infrared imaging if submitted to inverse algorithms that allow a correct reconstruction of THS to be produced. Here, an inverse method relying on a diffusion-advection heat transfer model is applied to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maps recorded during tensile tests. These are made on a semi-crystalline polymer that shows a strong development of plastic instabilities. Along with simultaneous kinematic observables produced with a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system,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advection and diffusion phenomena may be clearly established. 1-D profiles of the reconstructed THS and measured strain rates illustrate clearly that thermomechanical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necking onset and propagation follow the kinematic variable in a rather direct manner. Finally, we show for tensile experiments that THS estimations lead to analyze plasticity as a rheological behavior controlled by the flow stress, responsible of necking development and propa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