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4篇
物理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C、O、H采用6-311+G(2d,p)基组,计算研究了钴络合物催化甲醇羰基化制甲酸甲酯反应的微观机理,优化了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各中间体进行电荷分析.对比了催化过程与非催化过程的能垒.结果表明,有催化剂参与后反应活化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铑、碘元素采用相对论校正赝势基组SDD,对C、O、H采用6-311+G(2d,p)基组,计算研究了顺式羰基铑碘络合物催化甲醇羰基化制乙酸反应的微观机理,优化了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运用Kozuch撰写的能量跨度模型获得循环反应的动力学信息,确定了决定循环反应速率的决速过渡态和决速中间体,并利用转化频率评估了催化性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PW91方法在6-311+G(d)基组水平上, 对FeCu团簇吸附CO过程中可能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进行了系统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FeCu双原子团簇饱和吸附CO分子数是7, 配位过程均为放热反应, 吸附能最大的结构是FeCu(CO)1. 金属原子满足18电子规则,对CO的吸附位置起主要决定作用, 即CO配位由于遵循18电子规律, 即Fe原子上形成Fe(CO)4Cu 之后CO与Cu原子发生配位形成Fe(CO)4Cu(CO)3. 各配合物中 Fe电荷密度最大的结构是Fe(CO)4Cu(CO)1, Cu电荷密度最大的结构Fe(CO)4Cu(CO)3.  相似文献   
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BP86、BPW91、B3PW91四种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计算研究了Cu_n(n=1-6)团簇与Cu_nC_6H_6(n=1-6)配合物的各个异构体结构和频率,比较各异构体间的能量关系,得到最稳定的几何构型.通过分析铜苯配合物的结合能和前线轨道等性质,从而了解该类配合物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矿产资源日益匮乏,对浮选药剂的选择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新型药剂势在必行.运用密度泛函理论,选取B3LYP/6-311+G(d, p)方法基组,对碳原子数在15~21的硫酸氢酯类浮选药剂浮选铜离子进行了计算研究.通过几何参数优化、电荷密度分布及吸附能变化,探讨了碳原子数为15~21的硫酸氢酯类浮选药剂对铜离子浮选性能的改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C_(17)(十七烷基硫酸氢酯)浮选效果较好.结论对研究浮选机理及分子模拟设计新型浮选药剂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界面自组装聚合的方法, 成功地制备出聚糠醛纳米球, 利用TEM, FT-IR, XRD, GPC及TG-DTA等技术对其形貌、结构等进行了表征, 并考查了单体浓度、催化剂用量以及乳化剂的存在与否对聚糠醛形貌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由该方法合成的聚糠醛为不规则的结晶结构, 当乳化剂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单体浓度在3~5 mol•L-1、催化剂的用量在10 mol•L-1左右时, 能够得到成球性好、粒径分布范围窄、平均尺寸在100 nm左右的聚糠醛纳米球结构材料. 利用该法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合成的聚糠醛的Mw=2451, Mw/Mn=1.14, 且分子量分布窄. 聚糠醛分子链的柔韧性较强, 具有很好的加工性能. 该法具有合成条件温和、易于控制、纯化简单等众多优点, 而且省去了使用模板/消除模板的过程, 能够一步合成出大量聚糠醛纳米球.  相似文献   
7.
催化性能;tio2;共轭高分子;纳米复合微粒;自然光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计算研究了Cu_3团簇与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分子作用的各种异构体结构和频率,比较各异构体间的能量关系,得到最稳定的几何构型.通过分析Cu_3和苯系列化合物作用的结合能和前线轨道等性质,从而了解该类配合物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PW91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Fe_2、Co_2和FeCo团簇吸附CO过程中可能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双原子团簇饱和吸附CO分子数分别为9、8、8,吸附的规律各不相同,簇合物的基态均随着吸附CO分子数的增加而减小.吸附过程中金属原子满足18电子规则对CO吸附位置的起主要决定作用,相同的CO数目而言,FeCo的吸附能总体介于Fe_2和Co_2之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静态界面聚合法,首次成功地制备出不同形貌的聚糠醇(PFA)膜,用SEM、TEM及TG-DTA等对其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催化剂酸的种类及表面活性剂(CTAB)用量可得到不同形貌的聚糠醇膜。该法具有合成条件温和、易于控制、能一步合成大量不同形貌的聚糠醇膜等众多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