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化学   226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1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荧光法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2种抗癌新药: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分别应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理论公式计算了它们的结合常数等,进而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热力学函数.首先,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核酸与药物作用属于氢键和/或Van der Waals力;其次,即使是核酸类生物大分子其与药物的作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公式的计算结果仍符合等效性规律;第三,本文对这些猝灭图、双倒数图、生成常数、和热力学数据的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获得的图谱和数值显示更为合理.因而我们建议,即使在研究受体-底物的荧光猝灭反应时,采用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可以获得更符合实际的结果.结合以前的类似结果,我们指出:对于任何生物大分子和活性小分子(含金属离子)之间由给体-受体作用所导致的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效应,均可应用我们导出的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定名其为广义的荧光猝灭方程.  相似文献   
2.
表柔比星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快速增殖肿瘤的药物。本文应用紫外、荧光、圆二色、黏度、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表柔比星-Mg2+体系与DNA的作用。结果发现:在pH=7.4时,表柔比星可与Mg2+形成稳定体系。加入DNA后表柔比星-Mg2+体系的紫外吸收明显降低;Scatchard图表明表柔比星-Mg2+体系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竞争性抑制;同时此体系可使DNA-EB体系荧光偏振度增大;使DNA的热变性温度(Tm)上升;黏度增大;凝胶电泳表明表柔比星-Mg2+体系对pBR322DNA有非常好的切割活性;圆二色谱法表明随着表柔比星-Mg2+体系的加入,DNA碱基间作用能迅速减弱,二级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综上所述:表柔比星-Mg2+体系与DNA之间为嵌插作用;且表柔比星-Mg2+体系具有更好的切割活性。这些结果,可为合理改善药效和设计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铈的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哌啶配合物与DNA的键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哌啶合铈(CeTTA4·HP)配合物,测定其晶体结构,并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热变形、电化学、粘度和理论模拟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键合特性。结果表明:化合物与DNA以插入模式进行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糊精与丹参酮IIA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荧光光谱方法分别研究了丹参酮IIA在溶液的pH为7.5时与β—CD和γ—CD的包合常数,对客体的包结能力β-CD〉γ-CD;并利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环糊精与丹参酮IIA的固体包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对DNA具有识别和断裂功能的金属插入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宇飞  杨频 《化学进展》2001,13(5):368-375
本文详尽介绍了国际上对金属配合物与DNA 以插入方式进行识别和反应的前瞻性的工作,为设计能够与特定序列的DNA 进行识别和反应的金属配合物提供了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杨频 《化学通报》1989,(7):52-55
六十年代中期发展了讨论化学反应性的两类理论模型:一个是支配协同反应的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另一个是强调反应分子某些特殊轨道起主要作用的普遍化的微扰理论(Genetalized Pettutbation Theory),前者很快被引入我国各类结构化学教材;后者则至今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其实这一理论在讨论化学反应性上的阶值并不低于前者。在此简要介绍这个理论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杨频  范晓毅  陈世荣  韩高义 《化学学报》2001,59(10):1550-1556
通过紫外吸收,荧光光谱,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等光谱方法,确定了环糊精与四-N-正丙基吡啶基卟啉2:1型包合物的形成,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采用热动力学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得出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绘出了卟啉类化合物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熵焓补偿曲线,进而确定了包合反应的主 要驱动力是焓。  相似文献   
8.
配位键并非典型价键 ,所以在模拟金属配合物时若模拟方法和参数选取不当 ,将会导致不能成键或构型发散。本文将探讨一种能在微机上用分子力学模拟手性金属配合物的新方法 ,该方法以CsChem3D中MM2为支持力场 ,通过搭建和优化配合物Δ ,Λ [Co(phen) 2 dppz]3+获得其几何构型 ,并将其构型特征量与文献值或实验值进行比较以确定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与四-N-正丙基吡啶基卟啉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确定了β-环糊精与四-N-正丙基吡啶基卟啉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包合反应的形成常数,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四-N-正丙基吡啶基卟啉分子形成了摩尔比为2:1的包合物。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由于锇胺分子氢配合物中有特殊的键M(η2 H2 )和特殊的配体 分子氢的存在 ,故而具有丰富的取代化学和特殊的光谱性质。在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生物、医药等方面都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