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10篇
物理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PBE-D方法研究了C2~6直链烯烃以及丁烯异构体在H-ZSM-5分子筛周期性模型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对于C2~6直链烯烃,随着碳数的增加,烯烃的吸附能以-12 kJ/mol的常数线性增大,体系中色散校正能ED以-13 kJ/mol的常数线性增大,而不考虑范德华力的能量E*随碳数增加变化不大,只在C5和C6时由于空间阻力凸显而减小。ED显著大于E*,说明烯烃在分子筛孔道中吸附时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且碳数增加其影响增大。丁烯异构体吸附能大小顺序为:反式-2-丁烯顺式-2-丁烯正丁烯异丁烯。正丁烯的3种异构体ED相近且都比正丁烯的大,3种异构体的吸附能差异由E*不同引起。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烯烃双键与酸性中心之间有电子聚集,且聚集程度与π配位作用相一致,而且酸性中心H原子有质子化趋向,O原子及其周围电子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Fe(100)表面Cu单层膜上CO的吸附,直接解离,氢助解离以及C-C偶合反应.相比洁净的Fe(100)表面,在Fe(100)的单层Cu膜上,CO的吸附和活化都减弱了.特别是,相比Fe(100)上CO的解离能垒1.08 eV,铜单层膜上CO解离能垒高达2.4 eV.在H原子共吸附的情况下,Fe(1...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旋极化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对正交与六方的Fe2C晶体体相与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晶胞的聚合能、磁矩以及低指数晶面的表面能。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晶型Fe2C 的磁性质相似,但正交堆积的Fe2C比六方堆积的Fe2C更稳定。正交晶系Fe2C低指数晶面的稳定性以 (011) > (110) > (100) > (101) > (001) 顺序降低。对一系列碳化程度不同的碳化铁最稳定表面(Fe2C(011)、Fe3C(001)和Fe4C(100))表面能的比较显示,碳化铁表面的相对稳定性与碳化度非线性相关。另外,与面心立方(BCC)铁最稳定表面(110)相比,Fe2C、Fe3C及Fe4C晶体最稳定表面具有较低的表面能,表明铁表面碳化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对C2H4在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活性相之一Fe3C(100)表面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分析了C2H4在Fe3C(100)表面进行脱氢和裂解反应的竞争性。结果表明,C2H4在Fe3C(100)表面的μ-bridging吸附比π、di-σ吸附更加稳定;C2H4与Fe3C(100)面的相互作用导致C2H4的C原子部分发生重新杂化(sp2→sp3),使C原子呈近四面体结构。在Fe3C(100)表面C2H4易于发生脱氢反应,C-C键裂解反应不具有竞争性。亚乙烯基CCH2和乙烯基CHCH2是Fe3C(100)表面最丰的C2物种,或是C2H4参与链增长的主要单体形式。  相似文献   
5.
使用密度泛函方法对C原子在Fe(111)表面吸附团聚和次表层的吸附扩散进行了研究。在炭覆盖度θC <1 ML时,C主要以孤立的原子态存在并导致表面重构;1 ML≤θC ≤2 ML,"mC2+nC"为主要的吸附形式;θC≥2 ML时,复杂的吸附形态比如碳链和岛状碳团簇开始生成。这些复杂岛状碳团簇是Fe(111)表面石墨沉积或碳纳米管生长的成核中心。在次表层,C原子在八面体位稳定存在。C在表面的迁移能垒为0.45 eV,由表面迁移到次表面的的能垒为0.73 eV。虽然C2团簇的生成是热力学有利的,但是C向次表层的迁移动力学上占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Si掺杂对锐钛矿TiO2的电子蛄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纯TiO2及Si掺杂TiO2的杂质形成能、能带结构及态密度.研究蛄果表明,Si的掺杂位置与制备条件有关,富钛和富氧条件下,Si最容易代替TiO2中Ti的位置.几何优化后Si掺杂TiO2超晶胞的晶格参数和晶胞体积都发生一定...  相似文献   
7.
H2O在Fe3O4 (111)表面吸附的结构及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GGA/PBE)对H2O在Fetet1-和Feoct2-终结Fe3O4 (111)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对于Fetet1-终结表面,在1/5 ML覆盖度下,带有氢键的H2O分子以及异裂解离的结构具有最高的稳定性,而类似水合氢离子的OH3+-OH结构出现在2/5 ML覆盖度下,其次为带有氢键的水的聚合体。这些结果与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一致。对于Feoct2-终结表面,在1/6 ML覆盖度下,分子态H2O的吸附是有利的,而在1/3 ML覆盖度下多种吸附形式共存。H2O吸附在Fetet1-终结表面比吸附在Feoct2-终结表面热力学上更有利。此外,通过计算局域态密度(LDOS)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对Fe3O4(111),(110)和(001)的表面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Fe3O4(111)表面有六种不同的终结形式,其中以四面体或八面体铁层终结的结构最稳定。对于(110)和(001)表面而言,分别有两种终结,且能量相近。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并且合理解释了实验结果的争议性和复杂性。表面自由能的计算表明,(111)表面在热力学上不如(110)和(001)表面稳定,它的形成应该是动力学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9.
稀土对牙孢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霍春芳  张冬艳  刘进荣  张通 《化学学报》2002,60(6):1065-1071
某些稀土盐类及其配合物抑菌性强、抑菌谱广,尤其对生命力极强的芽孢菌有 着更为突出的抑菌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稀土盐类及其配合物对芽孢菌的抑 菌机理;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对芽孢进行破碎及成分的分离,借助电镜细胞化学 技术、红外光谱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检测手段,从分子水平上确定 了稀土离子在芽孢中的结合位点,提出了稀土对芽孢菌的抑菌机理是稀土离子取代 了芽孢内2,6-吡啶二羧酸钙(DPA-Ca~(2+))中Ca~(2+)的结合位点,形成了2,6-吡啶 二羧酸与稀土离子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对C2H4在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活性相之一Fe3C(100)表面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分析了C2H4在Fe3C(100)表面进行脱氢和裂解反应的竞争性.结果表明,C2H4在Fe3C(100)表面的μ-bridging吸附比π、di-σ吸附更加稳定;C2H4与Fe3C(100)面的相互作用导致C2H4的C原子部分发生重新杂化(sp2→sp3),使C原子呈近四面体结构.在Fe3C(100)表面C2H4易于发生脱氢反应,C–C键裂解反应不具有竞争性.亚乙烯基CCH2和乙烯基CHCH2是Fe3C(100)表面最丰的C2物种,或是C2H4参与链增长的主要单体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