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化学   16篇
物理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亚砜和砜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生物活性而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作为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碳-碳键形成、分子重组反应中.硫醚直接氧化是制备亚砜和砜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众多关于硫醚选择性氧化反应的研究中,过氧化氢作为清洁氧化剂备受关注.鉴于此,就过氧化氢选择性氧化硫醚反应中的重要金属催化体系和一些非金属催化体系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简要介绍各类催化氧化体系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侯淑华  郑吉富  董雪 《应用化学》2017,34(6):644-648
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但在膜使用过程中,膜容易被蛋白质和细菌所污染,降低了膜的分离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了膜技术的应用成本,极大的限制了膜的应用。本文以含羧基的酚酞聚芳醚酮(PEK-COOH)制备超滤膜,利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方法将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接枝至超滤膜表面。实验结果表明,接枝氨基酸后水通量增加,静态蛋白吸附量降低,同时接枝组氨酸的超滤膜过滤牛血清白蛋白(BSA)3个循环后水通量恢复率达80%,表现出良好的抗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分离膜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然而,常用的膜材料如聚醚砜(PES)、聚砜(PSf)、聚偏氟乙烯(PVDF)等容易吸附蛋白质和微生物形成膜污染,进而影响膜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膜污染尤其是膜的生物污染成为限制膜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从亲水改性、抗菌改性及亲水抗菌双功能改性三方面综述了控制膜污染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Cu/SiO2催化剂上苯胺和正丙醇高效合成N-丙基苯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治理  李春梅  董雪  刘静  石雷  孙琪 《催化学报》2007,28(4):296-298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经程序升温焙烧制备了Cu/SiO2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对苯胺和正丙醇气相合成N-丙基苯胺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常压下,当反应温度为260℃时,Cu/SiO2上正丙醇转化率达到100%,N-丙基苯胺选择性超过9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铜结晶度.  相似文献   
5.
以脂质体作为模板, 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脂质体@Ag/Au 中空纳米材料, 并研究了其与过氧化氢(H2O2)的作用.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对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 在过氧化氢和纳米材料存在的情况下, 加入3,3 ',5,5'-四甲基联苯胺(TMB)作为显色液, 无色的TMB被氧化成蓝色的氧化TMB(oxTMB), 可以检测到反应后oxTMB在652 nm处的特征吸收强度及其拉曼光谱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 当过氧化氢浓度在15100 μmol/L 范围内, oxTMB的特征吸收强度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 可实现对过氧化氢的微量检测, 检测限为0.5 μmol/L.  相似文献   
6.
董雪  徐超  陈靖 《化学通报》2020,83(4):289-295
镅离子在溶液中主要以三价形式(Am(III))存在,因其离子半径与三价镧系离子Ln(III)接近,化学特性相似,使得Am(III)与Ln(III)的有效分离被认为是核燃料循环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利用镅的多价态特性,采用不同氧化方法可将Am(III)氧化成高价态的AmO_2~+和AmO_2~(2+)形式,再通过溶剂萃取、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是实现Am与Ln分离的一种新思路。本文综述了不同氧化方法对水溶液环境中Am(III)的氧化分离研究进展,描述了相关机理,指出了不同氧化方法的优劣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发展新型镧系与锕系元素分离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配合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美国犹他州天然红色绿柱石及俄罗斯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的宝石学特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中红外光谱(MIR)特征及近红外光谱(NIR)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很难将上述两类宝石区别开来;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鉴定天然和合成红色绿柱石的能力很有限;同时这两种宝石的中红外吸收光谱(MIR)没有明显的特征差异,其吸收位置和吸收强度基本一致。但在2 000~9 000 cm-1红外波段,天然红色绿柱石与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的吸收频率差异明显,因此具有独特的鉴别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天然红色绿柱石在3 500~4 000 cm-1之间没有强吸收峰,几乎不含结构水,但在3 300~3 600 cm-1之间有非常弱的吸收带(峰值为3 418 cm-1),因此有可能有其他形式的水。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特征表明,其在3 500~4 000 cm-1之间及5 000~5 800 cm-1之间均显示有强烈的水的振动吸收:其在5 000~5 800 cm-1有弱的Ⅰ型水吸收峰和强Ⅱ型水吸收峰,可以归属为分子水的弯曲和伸缩的合频振动;其在7 000~7 500 cm-1之间显示的弱Ⅰ型水的吸收峰和强的Ⅱ型水的吸收峰可以归属为水的倍频振动。因此,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中的结构水归属Ⅰ型水与Ⅱ型水的混合型,其在3 500~4 000及5 000~5 800 cm-1范围水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可作为区别天然和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的依据。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中红外光谱以及近红外光谱等光谱分析手段可以初步判断红色绿柱石中是否含水、水的赋存状态、以及不同类型水的相对强度和频率,为区分天然与水热法合成红色绿柱石提供诊断性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水热体系中合成了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微孔分子筛ZSM-5和介孔分子筛MCM-41,SBA-15,MAS-5,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电性对介孔材料进行了化学修饰.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测试了产物的比表面积,采用BJH法计算孔分布和孔容;将制得的样品压制成绝热材料后,进行导热性质测定.常温(25℃)常压下,有序介孔分子筛MCM-41的导热系数为0.038 W·m-1·K-1,具有少量微孔结构的MAS-5的导热系数为0.035W·m-1·K-1,二者均为超级绝热材料.材料经改性后,绝热性能有所提高:MCM-41的导热系数降至0.028 W·m-1·K-1,MAS-5的导热系数降至0.017 W·m-1·K-1.结合纳米介孔材料导热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纳米孔绝热材料的孔径越小,孔隙率越大,绝热性能好;介孔分子筛的导热系数与其孔壁厚度、孔径大小以及孔隙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孔雀石绿(MG)和结晶紫(CV)具有抗菌等活性,常被违法用于水产养殖业。但MG、CV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MG)、隐色结晶紫(LCV)具有致癌性。所以水产品中染料的残留检测是食品安全分析的重要问题。由于水产品基质复杂,样品前处理尤为重要。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QuEChERS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的方法,用于鱼肉中4种染料的同时检测。对QuEChERS方法中提取剂体积、提取次数以及分散固相萃取材料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反相/强阴离子交换材料(C18SAX)能有效提高回收率。在最优条件下,4种染料在0.5~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该方法在鱼肉中的回收率为73%~91%,RSD为0.66%~5.41%。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高效,适合于鱼肉中染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林泳岑  董雪  马玉芹  赵朗 《应用化学》2020,37(6):683-694
以沸石咪唑类金属有机骨架(ZIF-67)为模板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中空吸附剂NiCo-LDH@ZIF-67,该吸附剂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以及可循环性。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红外光谱、电子能谱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溶液的pH值、甲基橙的初始浓度以及染料与吸附剂作用时间对NiCo-LDH@ZIF-67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等温线符合朗缪尔方程。 当pH值等于4, 吸附时间15 min,吸附剂用量为2400 mg/L时,该吸附剂对甲基橙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766 mg/g,高于之前文献报道的类似吸附剂。 此外,NiCo-LDH@ZIF-67能从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吸附甲基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