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18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色谱动力学角度对新型微填充柱-毛细管柱二维色谱系统过程中双柱条件与流出曲线及柱效之间的依赖关系加以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双柱条件之间存在关联,双柱系统流出曲线特征与单柱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流出曲线一阶矩和二、三阶中心矩以及双柱系统的柱效皆由预柱和主柱条件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2.
气相色谱专家系统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许国旺  杨黎  刘辉  洪群发  杨柏宇  张玉奎 《色谱》1995,13(5):310-315
 综述了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在气相色谱专家系统方面的进展,着重于色谱分离模式的推荐、气相色谱柱系统的推荐、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最佳化、气相色谱在线定性定量分析四个方面;列举了在石化部门和环境监测中气相色谱专家系统应用的大量成功实例,以说明软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气相色谱柱温智能最佳化的程序设计原理及其应用实例, 用烃/卤代烃混合样作为实际样品进行验证, 预测值与实验值能很好吻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应用ICP-AES法测定血红素中铁的含量。对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干灰化法简便、准确。方法的回收率为98.5%-105.0%,相对标准偏差0.997%,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随着硫化氢作为人体内重要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机小分子硫化氢供体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尚无一种硫化氢供体药物上市.二甲双胍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近年来被报道还具有减肥、抗癌、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鉴于硫化氢和二甲双胍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良好前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硫化氢供体二甲双胍硫化氢盐,前人对该类有机碱硫化氢盐的系统研究几乎为空白,更无将其作为硫化氢供体的报道.首先将二甲双胍盐酸盐处理得到二甲双胍游离碱,再与硫化氢反应形成二甲双胍硫化氢盐.通过氢谱、碳谱、元素分析及X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确证.采用碘量法、醋酸铅法和荧光亚甲蓝法测定了二甲双胍硫化氢盐中硫化氢的含量,均大于96.0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二甲双胍硫化氢盐中二甲双胍的含量大于98.50%,且二甲双胍硫化氢盐的溶液及固体均相对稳定.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硫化氢盐有望作为一种新结构类型的硫化氢供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6.
ICP—AES法同时测定麦饭石中的多种元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黎 《光谱实验室》1997,14(6):51-53
本文阐述了用HCl,、HClO4及HF在高压溶样哭喊 内消化麦饭石,应用ICP-AES法同时测定麦饭石中的14种元素。本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均达到满意结果。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7.
 从色谱动力学角度对新型微填充柱-毛细管柱二维色谱系统过程中双柱条件与流出曲线及柱效之间的依赖关系加以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双柱条件之间存在关联,双柱系统流出曲线特征与单柱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流出曲线一阶矩和二、三阶中心矩以及双柱系统的柱效皆由预柱和主柱条件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色谱质量平衡模型基础上,考虑到气相色谱过程中柱压降与载气线速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柱压降的气液分配色谱质量平衡模型.通过数学变换的方法,得到了流出曲线一级矩及二级、三级中心矩的数学表达式.理论和实验均表明:溶质的保留时间,流出峰半峰宽与柱前压倒数近似呈线性关系;柱压降对柱效及峰形对称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正文设计实验方法优化了新型微填充柱。毛细管柱色谱操作条件,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考察了操作条件与柱效的相关程度,对实验能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Yu-Chuan Luo 《中国物理 B》2022,31(4):45203-045203
Steady high-flux helium (He) plasma with energy ranging from 50 eV to 90 eV is used to fabricate a fiber-form nanostructure called fuzz on a polycrystalline molybdenum (Mo) surface. Enhanced hydrogen (H) pulsed plasma in a wide power density range of 12 MW/m2-35 MW/m2 is subsequently used to bombard the fuzzy Mo, thereby simulating the damage of edge localized mode (ELM) to fuzz. The comparisons of surface morphologies, crystalline structures, and optical reflectivity between the original Mo and the Mo treated with various He+ energy and transient power densities are perform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e ion energy, the Mo nano-fuzz evolved density is enlarged due to the decrease of filament diameter and optical reflectivity. The fuzz-enhanced He release should be the consequence of crystalline growth and the lattice shrinkage inside the Mo-irradiated layers (~200 nm). The fuzz induced by lower energy experiences more severe melting damage and dust rele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dentical transient H plasma-bombardment. The H and He are less likely to be trapped due to aggravated melting evidenced by the enhanced crystalline size and distinct lattice shrinkage. As the transient power density rises, the thermal effect is enhanced, thereby causing the fuzz melting loss to aggravate and finally to completely disappear when the power density exceeds 21 MW/m2. Irreversible grain expansion results in huge tensile stress, leading to the observable brittle cracking. The effects of transient thermal load and He ion energ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tching Mo fuzz during ELM transient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