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8篇
物理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静电吸引策略将具有高度分散性的原子精确纳米团簇[Pd3Cl(PPh2)2(PPh3)3]+(Pd3Cl)负载在介孔SBA-15棒上。结构明确的Pd3Cl/SBA-15催化剂在以水作为溶剂以及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对催化Sonogashira碳-碳偶联反应展现了较好的催化性能以及循环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Pd3Cl团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证实内核的Pdδ+(0<δ<2)与配体之间的协同效应是催化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设计合成了用以检测过渡金属离子的荧光化学敏感器体系,它们是由1,8-萘二酰亚胺为荧光团,多胺衍生物为金属离子受体组成.在室温下对其光物理性质的研究中发现,在没有加入过渡金属离子时,由于体系内存在有效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使得荧光团的荧光被淬灭.加入过渡金属离子后,金属离子受体中的氮原子和过渡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阻断了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体系的荧光增强.不同的金属离子受体表现出了和过渡金属离子不同的配位识别能力,并且通过荧光的变化传递出受体-金属离子作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4.
5.
具有精确结构的纳米团簇因其有利于分析团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而被广为研究。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金属银和金属镍在亚纳米尺寸可以形成团簇(Ag_4Ni_2(DMSA)_4(DMSA=二巯基丁二酸),但其晶体结构并没有得到具体表征。在本工作中,我们合成了硫醇配体保护的银镍合金纳米团簇:Ag_4Ni_2(SPhMe_2)_8(SPhMe2=2,4-二甲基苯硫酚),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质谱和热失重等分析手段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该工作拓展了合金团簇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
合成系列含缩醛的双链正离子类脂分子 ,并用荧光光谱研究其与牛血清蛋白 (BSA)的相互作用 .通过荧光的变化 ,解释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在低类脂浓度时 ,少量类脂分子束缚在牛血清蛋白周围 ,荧光有很大幅度的淬灭 ,蛋白质本身肽链被解开 ,与此同时最大发射波长从 (3 44± 1)nm蓝移到 (3 3 1± 1)nm .由于疏水相互作用 ,更多类脂分子不断地聚集在蛋白质周围 ,牛血清蛋白中的两个色氨酸残基被完全地包裹在类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中 ,荧光强度不断增加直到恒定不变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两类新型的单尾卟啉-5-(4-(ω-(1-金刚胺基)烷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钴/镍卟啉(CoPCnA,NiPCnA)做为电子给体,并用荧光光谱研究这两类化合物与作为电子受体的环糊精衍生物单-6-氧-(对硝基苯甲酰基)-环糊精(NBCD)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观察到由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引起的荧光淬灭,表明所合成的卟啉衍生物和NBCD组成稳定的超分了体系,并测定了详细的动力学淬灭常数和包合常数.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新的环糊精衍生物单 6 氧 (对硝基苯甲酰基 ) β 环糊精 (NBCD) .该化合物与 1 萘甲酸(NA)在KCl/HCl缓冲水溶液 (pH =1.5,0 .1mol/dm3)中形成 1∶1包合物 ,15℃时的包合常数由稳态荧光测定 ,结果表明 ,NBCD可以和 1 萘甲酸形成稳定的包合物 ,与 β 环糊精相比 ,稳定常数增加 9倍左右 .同时 ,时间分辨荧光得到了NBCD与其它给电子的萘的衍生物的包合常数 .结果表明 ,在 β 环糊精的 6位引进对硝基苯甲酰基能够显著增强其包合能力 ,使NBCD能够与萘的衍生物形成稳定的主 客体包合物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以可光控的二噻吩乙烯分子为桥连单元的β-环糊精二聚体作为潜在的可调受体化合物.该化合物显示了显著的光致变色特性,即以254 nm的紫外光照射,开环体会立即发生光环化反应生成粉红色的闭环体;而有色的闭环体用大于460 nm的可见光照射后又会发生开环反应.同时还研究了正向光环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此外,还以四苯磺基卟啉(TSPP)为客体化合物进行了荧光滴定,研究开/闭环体之间包合能力的差异,发现闭环体对TSPP的包合稳定常数是开环体的5倍.  相似文献   
10.
Two fluorosensor system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with their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fluorescence responses toward the transition metal ions studied. The fluorosensor was composed of 1,8-naphthalimide and 4-chloro-1,8-naphthalimide as fluorophore respectively, an amino moiety as the receptor and a hydrocarbon chain as the spacer to link the fluorophore and receptor.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ese systems is very weak due to the process of the efficient intramolecular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 in the absence of metal ions. Titration of the transition metal ions can switch on the fluorescence immediately. The intensity of released fluorescence is even higher than the expected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ET in these systems. It may be rationalized that the receptor bound to transition metal ions and the solvation of the fluorophore by the water molecules from the hydrated transition metal salts, may significantly caus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