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63篇
化学   281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50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72篇
物理学   2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coarse-graine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friction process occurring between Fe an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n external load 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Fe–PTFE using th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with the external load increasing,which is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high external load could result in a larger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Fe and PTFE layers,severer springback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deformed PTFE molecules,and faster motion of the PTFE molecules,thereby affecting the friction force and normal force during friction and consequently varying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2.
Advanced machine learning(ML)approaches such as transfer learning have seldom been applied to approximate quantum many-body systems.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a simple recurrent unit(SRU)based efficient and transferable sequence learning framework is capable of learning and accurately predicting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one-dimensional(ID)Ising model with simultaneous transverse and parallel magnetic fields,as quantitatively corroborated by relative entropy measurement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exact state distributions.At a cost of constant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a larger many-body state evolution is predicted in an autoregressive way from just one initial state,without any guidance or knowledge of any Hamiltonian.Our work paves the way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ML methods in quantum many-body dynamics with knowledge only from a smaller system.  相似文献   
3.
采用曲拉通X-100(Triton X-100)/正己醇/正庚烷/RuCl_3·3H_2O水溶液构成微乳液,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制备了纳米Ru颗粒,再破乳将其负载于NaY分子筛得到M-Ru/NaY催化剂.通过XRD、BET、XPS、SEM、TEM及DSC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表明,M-Ru/NaY催化剂具有金属钌平均粒径小,分布均匀,高度分散等优点.以对苯二酚加氢制1,4-环己二醇为探针反应,对微乳法和传统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对对苯二酚加氢活性的影响及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实验结果表明,M-Ru/NaY催化剂在反应温度150℃,氢气压力4.0 MPa,m(M-Ru/NaY)∶m(对苯二酚)=0.2∶1,溶剂为异丙醇,此条件下反应30 min,对苯二酚转化率为100%,1,4-环己二醇的选择性高达92.6%.还考察了M-Ru/NaY催化剂的稳定性.最后,探讨了对苯二酚加氢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材料学的蓬勃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用途日益繁多,因而《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也不断延伸。针对地方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目标,作者探索实践了如何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地方经济与行业格局,因时因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又能了解本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发展动态,拓宽学习思路,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对专业的认可与对行业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6.
拉压性能不同材料的几种结构的极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拉压性能不同材料(简称具有S-D效应的材料)的几种结构的极限载荷公式。揭示出材料的拉压性能不同对几种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所给出的极限载荷公式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泽华  庞宝君 《实验力学》1998,13(2):253-256
报导了灰口铸铁薄壁圆管试件在比例加载时P—p复杂应力状态下屈服规律的实验结果。主要研究了:(1)拉伸屈服强度与压缩屈服强度的关系;(2)应力球张量对材料屈服的影响;(3)材料初始屈服规律。  相似文献   
8.
连铸结晶器内部流场及熔渣卷入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连铸结晶器内部流场及熔渣卷入过程 ,提出了两方程k -ε湍流模型和充填法数值计算模型 ,并采用硅油 /水模拟体系代替熔渣 /钢液体系 ,进行了模拟试验和数值计算。对充气造成的浸入式水口水流脉动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岩盐用作路基填料的力学性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了察尔汗岩盐用作路基填料的压实特性、抗压强度以及循环荷载下的变形性状。主要探讨了岩盐试样中细粒含量比例对试样压实特性的影响规律;天然岩盐抗压强度的大小分布,以及岩盐抗压强度与粒径、干密度、含水量的关系;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盐的动应变发展情况等。这些结论对盐湖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HONO是大气中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NO2在黑碳表面可反应生成HONO,因此NO2在黑碳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不同研究小组测量的摄取系数可相差7个数量级,选择不同的摄取系数去评估非均相反应的重要性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本文在深入分析NO2在黑碳表面反应机理的基础上,从反应体系、黑碳表面性质、反应条件等角度对不同小组测量的摄取系数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模式中摄取系数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