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化学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根植于中国重大工程情境,以高管团队成员调整为切入视角,探究新任高管成员与原有班子成员之间的行为整合博弈。为了更契合中国“政府-市场”二元体系下的重大工程情境,在博弈分析中引入行政级别和任职形式等因素,刻画重大工程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演化过程,并对模型的演化路径及数值算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大工程高管团队成员调整要强调高管成员与组织特征需求的匹配,综合考虑高管成员的行政级别、任职形式等人口统计学综合特征;强调高管成员组织治理相对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球形量子点的三阶极化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理论上计算了球形量子点激子基态能级和偶极跃迁振子强度,分析了量子点激子的三阶极化率.结果表明:在激子强受限的情况下,量子点半径越小三阶极化率越大;在激子弱受限的情况下,量子点半径的增大,三阶极化率越大.  相似文献   
3.
光学薄膜样品的温度场和形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明强  李斌成 《物理学报》2008,57(6):3402-3409
通过积分变换理论上求解了光学薄膜样品在脉冲或方波调制激励光作用下的热传导方程和热弹方程,从而获得了样品在瞬态和稳态情况下对应的温度场和形变场.为验证所求解,将理论解析解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与有限元的分析结果在时域和空间域进行了比较,两结果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讨论了温度,热变形随激励光的调制频率、光斑半径等参数的变化.讨论了此模型在测量光学薄膜样品吸收损耗和表面热变形中的应用. 关键词: 温度场 形变场 表面热透镜 有限元  相似文献   
4.
5.
激光照射有限尺寸高反射光学元件的温度*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格林函数法,考虑径向边界条件和对流热损失,理论上求解了有限尺寸高反射光学元件在激光作用下的热传导方程,获得了样品内的温度场分布。为验证所求解,模拟计算了不同光斑形状和光斑尺寸激光束照射下样品的温升曲线,并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讨论了此精确物理模型中不同热交换系数对激光束照射下光学薄膜样品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交换系数越大,样品内的温度分布越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6.
表面热透镜技术测量光学薄膜样品表面热变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连续调制激励光照射下光学薄膜样品表面热变形场的理论分布,并由此定义了表面热透镜(STL)信号。根据表面热透镜理论实验测量了一个BK7基底高反膜样品的形变,给出了表面热透镜信号随调制频率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的STL实验构型中,探测了最小1.985 nm的直流形变,对应不调制时的形变为3.97 nm,相应的形变探测灵敏度达到了10 pm量级;直流形变与功率成线性关系;交流表面热透镜信号随着频率增大而减小,在高频端近似成线性减小。  相似文献   
7.
脉冲激光光热失调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宏刚  李斌成  刘明强 《光学学报》2008,28(10):1942-1946
将脉冲激光作为加热光引入光热失调测量技术中,提出了脉冲激光光热失调测量技术,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分析了脉冲激光光热失调测量技术用于测量光学薄膜微弱吸收的可行性.实验以532 nm的高反射光学薄膜为样品,采用波长为632.8 nm的探测光,研究了脉冲激光光热失调技术信号振幅的时间特性以及最大信号幅值与样品表面加热光能量密度、加热光斑与探测光斑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光热信号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而随表面加热光能量密度的提高而增大,当样品表面加热和探测光斑重合时光热信号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CO2激光器高反膜耦合窗在腔内高功率激光作用下产生的热效应问题,对耦合窗的温度场和热形变场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通过谐振腔工作状态分析,首次提出了腔内振荡激光具有混合模式分布的表达式,并利用半解析热分析方法得出了在混合模式下耦合窗产生的温度场和热形变场的一般表达式,同时与将腔内激光分布作均匀分布、高斯分布假设下耦合窗的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当腔内谐振功率为3800W、腔内激光混合模式分布时,耦合窗内表面中心最大热形变量约为0.91μm,作均匀分布、高斯分布假设分别造成最大热形变量偏小20.88%,偏大78.02%。  相似文献   
9.
基于偏振光理论,对线偏振光经光学系统单个或多个元件反射后的偏振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通过适当调整反射光s、p分量的振幅系数r_s、r_p的值,可使经多个元件后偏振光的偏振度损失小于单个元件;同时给出了准确确定光束入射面的方法.在一简易装置上,测得780 nm高反的两反射镜(介质膜和银膜)在偏振角和入射角均为45°时其偏振保偏比分别为1 000∶1和40 000∶1,且确定了两镜的振幅系数比(r_p/r_s)和相位差δ,结果和椭偏仪一致.该方法及装置,一方面可为大学物理中偏振相关的实验提供理论和实验指导,另一方面可用于科研或工程实际中在线准确测量光学元件或系统的偏振参数(r_p/r_s,δ及偏振保偏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