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我们合成了有机锗化合物的一类重要中间体β-三苯锗基丙酸和β-三苯锗基丁酸 ,测量了该化合物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 ,经光谱分析 ,指认了主要波数所对应的分子振动。在这两种化合物的拉曼光谱中 ,30 50 cm- 1( m)、1 0 2 5cm- 1( m)和 61 8cm- 1( m)分属于 Ph- H的伸缩振动、面内弯曲振动和面外扭曲振动。饱和 Ge- C键的振动分别在 594cm- 1和 587cm- 1,同时指出了 Ph- Ge的几种振动所对应的振动频率。在红外光谱中 ,C=O的振动出现在 1 70 9cm- 1( s)和 1 70 5cm- 1( s) ,与饱和碳相连接的 Ge- C振动出现在 61 7cm- 1( w)和 61 7cm- 1( w)。 相似文献
4.
5.
1-苯胺基萘 - 8-磺酸盐 (ANS)在不同的固体基质中发光特性的研究发现 :(1 ) ANS分子发射峰位置与在甲醇溶液中相比 ,发生明显的蓝移 ,可能是由于约束在固体基质中的荧光分子的运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接近单分子发光的行为。与纯粉末 ANS荧光相比 ,发生红移。ANS在极性的滑石基质中 ,发射峰移向更短的波长 ,在非极性的石蜡基质中移向更长的波长 ,反映固体基质微观环境的变化。 (2 ) ANS分子荧光寿命明显缩短 ,主要原因是在固体基质中 ,荧光发射速率常数 kf 增大。 (3) ANS分子相对量子产率明显增大 ,荧光分子运动受限 ,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减小了由于碰撞引起的猝灭 ,分子结构刚性增强。该结果对于研究固体基质的物化性质、探讨光化学反应中能量转移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显微共焦拉曼光谱 ,对一种以新型的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 3,4 (2 乙基己氧基 )苯基 1,3 丙二醇酯 (poly(2 (4 Ethylhexyl) phenyl 1,4 phenylenevinylene) (P PPV) )为发光层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s)器件进行了老化研究 ,无论是光致发光光谱还是拉曼光谱都提供证据说明造成器件老化的原因主要是发光层的聚合物的主链结构 ,即聚合物的共轭结构被破坏 ,这对提高以P PPV作为发光层的PLEDs器件的性能提出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7.
绝缘层LiF/Al电极对提高P-PPV发光器件发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Ba(Ca)/Al阴极的稳定性,在该阴极与聚合物发光材料poly(2-(4-ethylexyl)phenyl-1,4-phenylenevinylene)(P-PPV)层之间插入一层7nm的LiF绝缘层,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在多项参数(发光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发光强度及外量子效率,以及电流效率等发光性能指标)上能够与工作性能优良但稳定性较差的Ba(Ca)/Al电极结构PLEDs器件的发光特性具有可比性。这对于研制高效率、高稳定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并最终将其用于商业目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光诱导雄黄矿物同质异象变化的显微成像拉曼散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拉曼光谱研究了激光照射诱导雄黄的同质异象变化,这些结果证实了下面的反应:由于As—As键相对较弱,首先As—As键被破坏,有1个S原子加入到As—As键中,形成As—S—As键。此时由As4S4(Realgar类型)变化为As4S5相,而As4S5处于不稳定状态,As4S5相变化为 Pararealgar时有1个S原子从As—S—As键中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S原子又加入到另外1个As4S4(Realgar)中,引起As4S4(Realgar)相变化为As4S5,As4S5进而分裂为1个S原子和As4S4(Pararealgar类型)。照射促进雄黄经由 As4S5 分子被转换成副雄黄。 相似文献
9.
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 在GaAs(100)衬底上生长了不同Si掺杂浓度(从1016 cm-3到1018 cm-3)的n-GaAs薄膜。通过在室温下拉曼光谱的测量对n-GaAs薄膜的谱形进行了分析,拉曼位移出现了明显的移动,光学横模TO峰相对的增强,光学纵模LO峰相对的减弱。文章分析了原因这是由于Si掺杂浓度不断的提高,致使界面失配位错不断地提高造成的,内部应力也在不断的增大,原来的晶格振动平衡被破坏,四价Si替代了三价Ga致使谱线移动。并且由于横声子模具有Raman活性,横声子模被相对的增强了。实验结果与理论是互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石油组分定量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针对石油化工产品生产控制和质量检查的需要,为提高测定产品组成的效率,将近红外光谱法作为基础测定方法,以直馏柴油、加氢精制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为校正模型的训练样本,测定其中饱和烃、胶质、单环芳烃、双环芳烃、三环芳烃和环烷烃的组成,论述了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校正模型测定石油化工产品组成的可行性。基于dSPACE硬件平台,用验证样本对模糊神经网络校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响应快、误差小、鲁棒性强,在近红外长波区内,校正样品和验证样品的均方误差小于10-6。该方法可用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研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