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3篇
  免费   1197篇
  国内免费   894篇
化学   2131篇
晶体学   27篇
力学   923篇
综合类   279篇
数学   7473篇
物理学   27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1004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622篇
  2009年   689篇
  2008年   726篇
  2007年   753篇
  2006年   687篇
  2005年   617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527篇
  2002年   471篇
  2001年   377篇
  2000年   343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对称声分束超表面是由人工微单元结构按照特定序列构建的二维平面结构,可将垂直入射的声波分成两束传播方向和分束比自由调控的透射波,在声功能器件设计及声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研究了一种实现非对称声分束的设计理论和实现方法,基于局域声功率守恒条件研究了声分束器的设计理论、阻抗矩阵分布、法向声强分布、声压场分布等。利用遗传算法对四串联共振腔结构进行参数优化实现了声分束器所需的阻抗矩阵分布,声压场分布表明声波入射到声分束器后在入射侧激发出两列传播方向相反且幅值和衰减系数均相同的表面波,实现了入射侧与透射侧的局域声功率相互匹配。声波经过声分束器后被分为两束透射波,两束透射波的折射角和透射系数与理论值十分吻合,证明了设计理论及实现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新型非对称声分束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设计方法和技术支持,并促进其在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弛豫铁电单晶Pb(In1/2Nb1/2)O3-PbTiO3(PIN-PT)相较于常用的Pb(Mg1/3Nb2/3)O3-PbTiO3(PMN-PT)具有更高的居里温度,在高稳定性、高性能的传感器、换能器方面具有应用前景。本工作采用谐振法研究了[001]方向极化的0.66PIN-0.34PT铁电单晶的全矩阵机电性能参数。0.66PIN-0.34PT 单晶的三方-四方相变温度(TRT)约为160 ℃,居里温度(TC)约为260 ℃,室温压电系数d33d31d15分别为1 340 pC/N、-780 pC/N、321 pC/N,介电常数εT33、εS33、εT11、εS11分别为2 700、905、2 210、1 927,机电耦合系数 k33k31k15kt分别为 87%、58%、38%、61%。其纵向压电常数(d33)和纵向机电耦合系数(k33)小于 PMN-PT 单晶,但是横向压电性能(d31)和剪切压电性能(d15)都略高于PMN-PT单晶。另外,研究了机电耦合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发现0.66PIN-0.34PT单晶在150 ℃以下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4.
Corrective matrix that is derived to restore consistency of discretization schem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accuracy for the inside particles in the Moving Particle Semi‐implicit method. In this situation, the error due to free surface and wall boundaries becomes dominant. Based on the recent study on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 (Matsunaga et al, CMAME, 2020), the corrective matrix schemes in MPS are generalized to straightforwardly and accurately impose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 However, the new schemes can still easily trigger instability at free surface because of the biased error caused by the incomplete/biased neighbor support. Therefore, the existing stable schemes based on virtual particles and conservative gradient models are applied to free surface and nearby particles to produce a stable transitional layer at free surface. The new corrective matrix schemes are only applied to the particles under the stable transitional layer for improving the wall boundary conditions. Three numerical examples of free surface flow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help to reduce the pressure/velocity fluctuations and hence enhance accuracy further.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基于青海共和盆地-3705m地热田实测数据,结合流固耦合传热理论并运用Comsol软件,建立了离散型裂隙岩体流体传热模型。考虑水流损失和热补偿共同作用,模拟得到了开采过程中上、下岩层(盖层和垫层)为绝热不渗透、传热不渗透、渗透传热时,储层(上、下岩层和压裂层)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产出流量、水流损失、产出温度、产热速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热过程中产出流量始终小于注入流量;产出流量增幅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前3a产出流量增幅超过总增幅量的3/4;忽略水流损失,将高估产热速率,采热初期甚至达到考虑水流损失时产热速率的3倍以上;考虑水流损失,产热速率呈先快速上升再趋于稳定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最优开采时间为3a^11a;研究上、下岩层对产出温度的影响,仅考虑传热,采热寿命延长5.43%,同时考虑渗流传热时,采热寿命延长2.71%;采热前9a,水流损失占主导作用,即流入上、下岩层水流损失对产热速率的影响高于热补偿效应,开采10a后,热补偿效应占主导作用;同时考虑水流损失和热补偿效应得到的产热速率变化规律与实际工程更为符合,建议选择低渗透能力的上、下岩层延长增强型地热系统(EGS)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