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5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102篇
化学   3624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34篇
综合类   54篇
数学   185篇
物理学   1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高性能功能材料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研究热点。高压可以有效地改变物质的原子间距和成键方式,是获得新型功能材料的重要途径。在碳材料的高压研究中,许多有趣的功能碳材料,如光学透明碳、高强度弹性碳和超硬非晶碳等,已经通过不同的碳前驱体合成。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低维碳基纳米复合材料高压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基于设计的不同低维碳前驱体,高压下截获了具有超硬特性、新型压致共价聚合及发光增强的碳材料。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4个含苯甲酰胺取代的水杨醛亚胺配体: N-(2-苯甲酰胺苯基)-水杨醛亚胺(L1)、 N-(2-苯甲酰胺苯基)-3-甲基水杨醛亚胺(L2)、 N-(2-苯甲酰胺苯基)-3-叔丁基水杨醛亚胺(L3)和N-(2-苯甲酰胺苯基)-3,5-二溴水杨醛亚胺(L4)的合成, 采用 1H 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 以L3与TiCl4·2THF为模型催化体系, 在最佳陈化条件(陈化温度为25 ℃, 陈化时间为30 min, 配体与TiCl4·2THF的摩尔比3∶1)下, 考察了L1~L4/TiCl4·2THF催化体系Al/Ti摩尔比、 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和聚合压力, 以及配体结构等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在水杨醛骨架上氧原子邻位取代基位阻的增大, 催化体系的活性及所得聚乙烯的分子量均有增加, 其中以L3的催化活性最高, 达到224 kg PE/(mol Ti?h). 采用高温 1H NMR, 13C NMR, GPC-IR和DSC等对由不同配体L1~L4/TiCl4·2THF得到的聚乙烯样品的微观结构与热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 结果显示样品为线性高密度聚乙烯, Mn=5.9×10 4~11.9×10 4, 分子量分布(PDI)为21.9~72.1.  相似文献   
3.
排名聚合将多个排名列表聚合成一个综合排名列表,可应用于推荐系统、链路预测、元搜索、提案评选等.当前已有工作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排名聚合算法进行了综述、比较,但存在算法种类较少、数据统计特性不清晰、评价指标不够合理等局限性.不同排名聚合算法在提出时均声称优于已有算法,但是用于比较的方法不同,测试的数据不同,应用的场景不同,因此何种算法最能适应某一任务在很多情况下仍不甚清楚.本文基于Mallows模型,提出一套生成统计特性可控的不同类型的排名列表的算法,使用一个可应用于不同类型排名列表的通用评价指标,介绍9种排名聚合算法以及它们在聚合少量长列表时的表现.结果发现启发式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在排名列表相似度较高、列表相对简单的情况下,能够接近甚至超过一些优化类方法的结果;列表中平局数量的增长会降低聚合排名的一致性并增加波动;列表数量的增加对聚合效果的影响呈现非单调性.整体而言,基于距离优化的分支定界方法 (FAST)优于其他各类算法,在不同类型的排名列表中表现非常稳定,能够很好地完成少量长列表的排名聚合.  相似文献   
4.
郭丽华 《大学化学》2019,34(2):61-64
活性聚合尤其是活性聚合的判据是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对活性聚合的判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深入分析了每种判据的来源,这些教学内容可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活性聚合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结合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对悬浮聚合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悬浮聚合实验的教学中,应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理论课相衔接。实验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开展分散剂的影响研究、悬浮聚合对单体的选择和与竞聚率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国家减塑令的发布,开发聚乳酸(PLA)等生物可降解材料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对合成聚乳酸的不同方法进行了讨论.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已成为获得高分子量聚乳酸的最常用方法.因此,重点介绍了用于丙交酯开环聚合的催化剂设计,并阐述了聚合的机理,希望能为设计开发低毒性、高选择性的催化体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A simple and fast "non-hole" bacteria surface imprinted (SPBIP) impedance sensor was constructed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The SPBIP sensor was prepared by one step electropolymerization of pyrrole (functional monomer),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SWNT, nano-modulator), and Salmonella(template) onto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After removing the bacterial template, "non-hole" imprinted sites were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lymer matrix, allowing the target bacteria to be specifically recognized. The resulting changes in the electrode surface impedance could be used to detect the target bacteria. The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SWNT, polymerization cycles, eluents, elution time and recognition time on the recognition ability of the sensor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sensor could be used to detect 10~1×107 CFU/mLSalmonella with the limit of detection of 3.5 CFU/mL. The sensor could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drinking water and orange juice samples with the recoveries ranging from 95.4% to 109.5%. © 2023, Youke Publish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
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结构多样、功能丰富的炔类高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研究.从炔烃单体出发合成炔类高分子经典的策略包括:(1)炔基碳氢(卤)键活化,对应偶联聚合;(2)金属卡拜或卡宾对碳碳三键的活化,对应复分解聚合.最近,我们课题组的工作引入了第三种模式,即通过炔丙位化学键的活化,形成联烯基金属物种,进而介导累积烯烃的原位生成并链式聚合,得到炔烃主链.本专论围绕以上3种反应模式,论述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炔类高分子合成方法新发展,并从机理的角度重点讨论新兴的链式聚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嘉鹏  彭华文  赵强 《高分子通报》2023,(11):1497-1514
锂是我国发展新能源等产业的关键资源,进口依赖度大。盐湖提锂是应对锂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盐湖中高浓度的伴生镁离子给高效提锂带来挑战。纳滤膜可通过孔径筛分和电荷排斥效应的协同,有效分离镁锂离子,在盐湖提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纳滤膜结构(孔径、电荷、厚度)调控出发,介绍了新单体设计、表面改性、共混掺杂、底膜改性等膜结构调控策略,阐述了膜结构与镁锂分离性能的构效关系,总结了不同制膜方法在镁锂分离过程中的优劣,展望了新型镁锂分离纳滤膜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